2018-12-05
收藏
最新文章 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能用语言完整的交流表达。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加法的意义”的揭示,是借助一幅简单的主题图: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也折了两只纸鹤。一共有多少只纸鹤?来提炼1+2=3的加法算式,进而抽象出加法意义的。这样用静止的画面展开教学,如何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我在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直观演示教学,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请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左手拿了1朵花,右手拿了2朵花,然后做了一个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2、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让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更好地感悟加法的意义。
学生理解“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以后,教师再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对鲜花的数量情况进行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述。课堂里尽量请多一些的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让他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回归实践,提升能力。
让学生根据1+2=3的算式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事件可用这个算式来表示。这样进行教学,能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形象到抽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接着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4、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时,我注意随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总的来说,本节课中我们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活实际,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丰富、生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08届高考数学函数与导数专题复习
08届高考数学数列与探索性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复习课4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创新题
高考数学复数复习
高考数学解斜三角形应用1
高考数学平面向量复习
08届高考数学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数列复习1
高考数学数列创新题的基本类型
高考数学回归书本知识整理1
高考数学140分必读之把关题解析30讲3
08届高考数学平面向量的解题技巧
08届高考数学概率统计的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基本概念
08届高考数学中的算法与程序框图变式
高考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复习
高考数学函数基本概念1
高考数学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1
08届高考数学极限与探索性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基本概念
高考数学平面向量基本概念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的方程复习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怎么解
高考数学极限复习
高考数学不等式复习
08届高考数学不等式复习
08届高考数学中应该注意的参数问题汇总
08届高考数学三角函数专题复习
08届高考数学含参数的不等式问题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