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
收藏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有联系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可以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信息来用,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本节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2、通过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积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把教材上的例题进行改编,创设了和生活结合紧密的情境,这样就拉近了数学和我们的距离。针对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初步认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我先出示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前天刚刚学过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当时教过学生画线段图,虽然没有达到人人会画,但是大家已经对线段图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高年级画图奠定基础。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再出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找到两个问题的联系,从而认识了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
第二个目标,是积累连续两问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连贯性的思考。我是这样突破的。从例题到练习,一共练习了三道题,并且拍手游戏也是练习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充分分析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引导学生将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联系起来连贯思考,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缺少的条件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解答出来,并将其作为已知条件。
从课堂检测来看,一共检测了两道题,每道题都是两个问题。全班参加了76人,全对的有54人,占了全班的72﹪,还有8个学生算式是正确的,得数算错了,如果加上这8个学生,学会本节课内容的是62人,占83﹪。错误的13个学生中,有12个都是其中的一道题的第二步错了,如果一个问题占25分的话,他们只得了75分。还有2人是平时什么都学不会的,得了0分。从错题来看,还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找错了信息,还不会分析题意,没有找到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很多:1、同桌合作感觉完全是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这一个地方我也有疑问,感觉学生都已经很容易说出结果了,还有必要再同桌交流吗?2、第二个不足,就是课堂上让学生表达得还不够多,学生表达有些吃力时,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应该放手大胆让学生去说。3、时间把握不好,检测题当堂没有完成,可能就是处理练习时时间占得多了。总之,以后我会多多学习,积极听取姐妹们的建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黔西二中2012-2013高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苏州市高一上数学期末考试练习(4)
高二数学椭圆复习
高二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习课)课件
2009年高三数学理科二模试题及答案(北京市东城区)
高二数学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课件
1990--2002年高考立体几何试题汇编
高考数学复习课件第12课时立体几何综合与应用
高二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练习及答案
高三数学课件-线性规划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应用02课件
2011高考数学复习课件:指数、对数函数
必修4高中数学二倍角的三角函数试题及答案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理)(德州市2005-2006学年度)
高二数学(理)试卷第一学段考试(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05-06)
2012年上海黄浦区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理)
福建大田一中2012高一数学下期末考试
2012届高考一轮复习理科课件解三角形
2009届高三数学基础知识专题训练04
高二数学组合应用题无答案
高二数学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课件
2010年高三数学高考指导与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第二章章末基本初等函数章末测试及答案
高二数学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题(答案)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意义(二)课件
高二数学上学期简单线性规划例题分析
2009级重庆市高三数学一诊模拟试题(理)
2007年福建省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理科)
2012高考数学选择题常考考点专练2
高二数学3.2.1空间向量与平行关系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