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浅谈对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对小学数...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学论文 ...

教学论文 浅谈对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2018-08-24 收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分层次布置作业,就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并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真正能起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目的。

一、对作业现状的分析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可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作业对优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来说又消化不了,甚至有些学困生会为了完成作业,想办法抄袭别人的作业。当学困生作业中出现太多的错误时,他们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造成学习优等生人数越来越少,学困生越来越多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统一的作业很难兼顾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而作业分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案。

二、分层作业采取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1、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

实施“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前,要将学生按不同学习水平进行分类。我首先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观察分析,对课堂作业检测、单元测评的反馈,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对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三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编排座位时按一个优等生带一个学困生,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带动学困生,使他们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实施动态管理,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

A 层(基础组):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较差。

B 层(提高组):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或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层(发展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良好,成绩优秀。例如,我将我们班的76个孩子按照学习的情况分为A、B、C三个大组。A组是基础组,共10人。这些学生基础智力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非常吃力。平时做作业速度慢,反应迟钝,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和练习,即使完成质量也很低,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在做作业时,我只要求他们把课本上的题目熟练会做。我又把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这部分学生分在C组发展组,共20人。他们课堂上完成作业的速度非常快,可是教师为了统一进度,常常导致这些学生往往无事可干,就鼓励他们在完成作业后独立去做星号题和创新提高题。还有中间的46人则分在B组提高组。为什么这么规定小组呢,那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A规定为最好的,然后依次越来越差,越往后的感觉越来越不好,所以我就倒过来,让那些差点的孩子觉得他们并不是最差的,老师是很关注他们的。布置作业时先给A组布置,因为本组的孩子不论是写作业的速度还是脑子的灵活程度都是最慢的,为了让他们交作业不是最晚的,所以我先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先做。然后再给B、C组布置作业。

2、制定作业分层学习目标

学生经过分组后,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单元前,制定好单元计划,并根据计划制定每一单元的分层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分为三层,即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目标;中层目标: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教学目标;发展目标: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分析与运用的教学目标,这一部分是对课程标准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例如:对“运算定律”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具体的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中层目标:理解和掌握运用运算定律,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层,使学生心中很明白自己该学些什么,教师心中也很明白,每一个学生该学到什么程度。

3、对应学生分层的三个等次,作业也按三个层次划分:必做题(基础性作业);理解题(能力性作业);拓展题(提高性作业)。

 (1)必做题(基础性作业):每类学生必做。主要针对A层学生而设计,作业内容主要是课后习题和资料上的基础知识。作业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基本可以通过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这样使学困生有成就感,减轻他们的压力,体会成功的喜悦。(2)理解题(能力性作业):B层和C层学生必做,A层选做。针对中等生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主要是学习资料上的能力提升部分,属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训练。中等难度,通过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认知能力会有提高。(3)拓展题(提高性作业):C类学生必做,B类选做。针对优秀生设计,作业内容主要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尽量鼓励学生多提出数学问题,会自学并进行一题多解,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知识面,使他们成为数学尖子。

4、评价措施

任何活动如果不监督、不评价、不反馈,那将成为一纸空文。

(1)月评价:学生分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一月改变一次,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在一个月的作业和考试中能够达到上一类的要求,可以前进一个层次;反之如果成绩后退就退一个层次,及时激励评价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2)日评价:分类评价各级层次学生的作业,A类之间对比,B类之间对比,C类之间对比。对后进生适当放松,对优秀生适当从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3)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分为基础题和分层题,每份测试题中基础题占90分,层次题占10分,学生可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高一层次的试题,这样可以双倍加分。

例如在考查“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时,可以设计:

A层次:125×(8×7)

B层次:72×125

C层次:125×32×25

三、分层布置作业的效果

批改作业的时候,要及时鼓励A、B、类学生,对于他们完成了较高层次的作业要加倍鼓励加分,对于做错的题目,要面对面的辅导,并再出一部分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对于C类学生要求他们按照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测试题,并写出答案展示答题思路。这就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有“尝试——矫正——再尝试——再提高”的机会,让他们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切实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动态分层式”作业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负担大大减轻,尤其是基础组的学生,不用再做摸不着头脑的难题,大量的时间练习基础性的题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上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力争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