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
收藏
迎着蒙蒙秋雨,我听取了纬四路徐雪华老师的概念课——《生活中的比》,感触很深,简单总结如下:
1、教师的基本功与教学态度。徐老师初踏工作岗位一年,无论是板书、教师的教姿、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基本功相当扎实,“窥一斑而见全豹”,足以说明平时教学教师也是稳稳妥妥,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这是每位年轻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徐老师能够克服焦躁、一蹴而就、好高骛远的思想,认真走好每一步,稳中求进,值得学习。
2、“弯下腰”与“放开手”。陶行知先生说:“教从学中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相长。徐老师亲切、简单的语言便于和学生拉近距离,重要的是她一节课都站在学生中间,弯下腰和孩子们交流,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不是站在讲台高高在上以示权威,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良好。教学改革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也有所体现,但碍于教学经验缺乏与个人紧张,放手的“度”的掌握不尽人意,仍是“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共性问题,得在教学工作中细细琢磨,需要每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悉心研究。
3、概念课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生活中的比》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与应用,即逻辑学中“概念”的内涵与延伸。百度百科:概念是人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先谈内涵,教材中对“比”的定义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换而言之,能用除法表示的关系也可以用比的形式表示,例如:“倍”数关系、圆周率π、黄金比例等等。其中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出:还有“比值”、“前项”、“后项”的概念,课本上没有一一详解,需要教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总结概括,这是课堂的缺失。另外,前项、比号、后项和比值应与被除数、除号、除数和商及分母、分数线、分子和分数作对比,体现知识的迁移,方便学生的理解。再谈内涵,比的应用,如混合物体的材料比,营养物质比(可联系百分数),数量比,线段比······探讨中,有几位老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在联系实际生活说说“3:4”的情境时,学生说出“素包子3个,肉包子4个,素包子与肉包子的比是3:4”,此时教师应该纠正是个数比为3:4,注意对“比”的描述的准确性。关于概念延伸中,讨论最激烈的问题是:篮球比赛中,比分100:96是比吗?这是概念模糊与混淆的点,经商量,建议避免出示这样的问题,或者告诉学生比分100:96不是比,而100:96是比,并举出反例3:0不是比。
课后,徐老师还反思到:概念的抽象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举例感知,进而概括出“比”的概念,而本节课只用一个实例便得出,以偏概全,不符合概念形成的过程,切实需要引起重视。
听取徐老师的课堂,我获益匪浅,我会将课堂的闪光点带入自己的课堂,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数学老师!
二年级数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加法家庭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图片版)
2013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2013年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八、九单元试卷(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整式加减
拆算题
看图计算
二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3年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测试题(青岛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试题(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计算规律
2013年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6单元复习题(北师大版)
分拆想题
茶具、立方体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试题
二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真假判断
2013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西师版)
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2013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题(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苏教版)
简单推理
2013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练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