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浅谈读懂学生的错误——乘法竖式运算案例分析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学案例 浅谈读懂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学案例 ...

教学案例 浅谈读懂学生的错误——乘法竖式运算案例分析

2018-06-07 收藏

前言:

百度百科对“错误”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闪失,即在认知基础正确的前提下,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意失误;二是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本源上来讲是认知错误,不合乎逻辑推理与客观事实。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二种释义“错误”的读懂结合作者教学四年级乘法这一单元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正文:

课标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教育孩子的时间大打折扣,多半学生寄宿午托,甚至有很多周托的学生,孩子习惯上的缺失,基础知识的薄弱,让教学在走走停停中艰难前行。问题显得愈发明显是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一章,由于是我第一次教这两个班有关运算的知识,备课很充分,课堂效果也不错,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是学生很清楚竖式运算的流程,迁移知识的能力也很好,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运算迁移到本章的学习上,可谓让人欣慰。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从课后作业到单元测试,孩子们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冲击我的底线,各种奇葩的错误方式让我很难猜透他们的心思,为了还事情一个真相,我果断采用了“后测”的方式,对他们的口算能力、方法选择以及竖式计算的分步剖析甚至乘法口诀进行严密测试,果然解决了我很多疑惑,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喘不过气的压抑,本来乘法口诀的测试是一个候补项,简单的说是为了充分利用纸张,结果这一加不要紧,竟测出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乘法口诀。在方法选择上,只选择竖式一项的学生运算起来便五花八门,更别提使用其它创意的方法了。现状让我意识到不能再做猜测,于是我把错误的学生一一请来解读他们的方法,加以总结后我思考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竖式计算实则使用了乘法分配的思想,如竖式计算125×15,其实是进行了125×10+125×5的运算,学生在思考如何竖式计算时心中大多萌生了分配的思想,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例,究其原因,客观原因是孩子没有系统学习乘法分配的相关知识,自我探究难度较高,而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则是竖式计算过于抽象。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特别对小学的学生来讲,形象思维仍占主体,数形结合是解决抽象问题的良方。华应龙教授曾建立了乘法竖式计算的直观面积模型,应用于此太好不过了,只需把模型的四部分改为两部分,这是为了契合竖式计算的分步运算。为了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把测试纸又发回了他们手中,引导他们画出模型图并分析其总体及各部分构成结构,将乘法计算与长方形面积联系起来,试着让他们自己写出各部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乘法计算的分解过程。接着我让他们把自己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过程写下来,对照正确的步骤,学生扮演起自己的“森林医生”,将错误的算法纠正了过来。

但仍有令我头疼的一部分孩子,他们的问题不在于竖式计算的算法及算理,而是上文中提到的乘法口诀即一位数乘一位数不会计算或计算错误。思考其原因,我陷入了沉思,是孩子笨吗?是学情所致吗?还是前任老师不够用心?我想都不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简单,乘法口诀作为运算的基础,不会就背嘛!因为道理都明白,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关键在于使用。但为什么直到四年级,这些孩子都不舍得把乘法口诀记住呢?我想到的一点是引发他们改正的动机不足,这几个孩子在班级的成绩上来看多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一方面由于本身成绩不够理想,平时表现也不那么尽人意,正是这样,错的多了,孩子自己会多少产生自我怀疑,慢慢地不再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错误的产生,于是乘法口诀这个罪魁祸首披着听不懂、学不会的外衣伪装到了现在,让孩子对运算的兴趣消失殆尽。另一方面教师本身需要关注几十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足或错误分析,导致给孩子扣上后进生的帽子,导致主观臆断现象发生,对学生的信心也逐渐下降。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副作用循环下,“错误”的真相越来越远。针对上面所言,我对他们进行了小班培训,培训的内容和四年级孩子不太搭,我先让他们找到之前的错题,然后让这几个孩子拿着乘法口诀表将错题再做一遍,结果都改正确了,孩子们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有点愧疚,或者说害羞。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解决为时不晚!我对他们许下承诺,告诉他们在后面的课上会经常给他们机会展现自我,只不过要脱离手中的乘法口诀表,他们很开心!动机足了,我想我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背诵了。在后面的课上,他们上台板书与课堂练习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听课的效率也逐步提升,我很欣慰,也很庆幸自己“多此一举”将乘法口诀加入了他们的后测题中,也正是如此,我发现了这些孩子错误的根源,并重燃他们学习的热情。

后记:

读懂学生的错误,有些时候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全面的、有针对性地探索孩子错误的原因,所谓知己知彼,才能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寻求适当的解决方法,改进教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