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
收藏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为了赶教学任务,知识的生成过程都一概而过,学生是学到了知识,但是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掌握程度大大降低,这种都是极大程度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究其原因是数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系统,而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甚至有可能的话,把数学再数学化,即学生的学习是由现实世界走向数学世界,由学生主动构建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经历各种尝试和发现,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都会变成学生获得的知识,并最终形成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构建。例如二年级《大数的认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控制自己,不过早干预和引导,要让学生自己去充分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二年级的学生对大数缺乏数感,为了发展数感和量感,看看学生会出什么样的原生问题?于是我设计了 “估一估、数一数” 的活动。出示 3个大小不一样的杯子和一堆黄豆,问学生: “这些豆子是老师从其中一个正好装满的杯子里倒出来的,你们猜一猜,是哪一个杯子? ” 学生几乎都猜是最大的杯子。于是产生实验的需求, 学生把黄豆放回去, 发现居然是从小杯子里倒出来的。很自然地学生想知道小杯子里面有多少颗黄豆,产生数数的需求。在数黄豆的过程中,学生数的策略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一颗一颗地数,有的是两颗两颗地数;有的没有规律地乱数,一把抓到多少就数多少,然后把每一次数的加起来;有的一边数一边做记录,有的从头到尾不记录;还有的数着数着忘记了,又从头开始数……学生 A一开始数 20 颗,接着 10 颗、 10 颗地数,一直数到160 颗的时候,觉得太慢了,于是用纸折出一个不让豆子随意滚动的纸槽,能快速数数的辅助工具开始50、 50地数,得到总数500颗学生数豆子的方法,反映出他们对数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如果我过早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整十整十地数,等于把全体学生迅速拉到一个层次上,虽然学生会很快数出结果, 但是学到的只是技术性的数数技能。像学生 A 在数到 160 时, 自己产生调整的需求,以及为了系统性地数数 “制造” 的辅助工具——纸槽,则不会出现。过早干预和引导,违背 “数学是人类活动” 的用意。只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构建者,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发思维和充分体 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己会一般化、特殊化,会自己形成自动学习规则, 最后走向数学建模。
再如教二年级《米和厘米》时,我让学生采用了绘本的形式来理清概念,明确概念后的拓展延伸更是精彩。其中绘本《米和厘米谁的本领大》揭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关注到不同单位的适用性,体现了对测量标准进行选择的意识;绘本《厘米和米》,在量感的错位中, “词” 与 “物” 的脱节产生趣味的效果,而有趣的效果则带来有效的理解和强化 。采用儿童自创绘本上课,不论学生再创造哪一种情况的绘本,它都有核心问题和拓展延伸两部分,核心问题致力于将教学导向课程目标,拓展延伸则希望进一步推动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如此看来, “再创造” 就是要改变单一的“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创造多个机会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技能,从设计到学习,孩子们始终是积极的创作者、建构者和学习者,学习自然发生,数学自然亲近,思维自然发展!
1.3.3 第几
1.6.17 数学乐园
1.6.16 数学乐园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2.8.1 《找规律》(图形)|人教课标版
1.3.1 1~5的认识|人教课标版
1.6.7 快乐的大森林
六年制数学第一册教案
1.3.4 5以内数的组成|人教课标版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认识人民币|人教课标版
1.5.1 分类(一)
1.4.1 认识立体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3.1 1~5的认识
1.6.9 10的加减法|人教新课标
1.6.3 用数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1.3.4 5以内数的组成
1.3.5 加法
1.1.1 《数一数》教学案例与反思|人教课标版
1.4.1 认识立体图形|人教课标版
1.5.2 分类(二)
1.2.3 长短 高矮
1.3.8 0的认识
1.2.3 比长短 高矮|人教课标版
1.9.1 9加几|人教课标
1.3.8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人教课标版
“排一排”的教学设计
1.1.1 数一数|人教课标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