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9
收藏
《比多少》说课材料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初步理解了多与少的概念,已经能够区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与少。本课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与少的概念。使学生由2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比较发展到能比较100以内的数。
1.体现“四主”意识,实现两个“转变”。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体现“四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实现两个“转变”:
a.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一化(师讲生听)向多样化转变。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争议等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b.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变“教”为“导”,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等生动有趣的过程学习,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展现学生想法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3.鼓励质疑问题,引发问题意识。
本课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当出示第一副图时,让学生凭经验和直觉提出问题,并不加评价,而是将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先是思考哪个答案正确,进而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在课结束前,又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强化,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高》教案
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体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课后训练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设计开放型题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题:第二学期
小学数学毕业考试测试题
怎样把握2016年高考数学考前提分的最后机会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精选应用题专项练习题1
2016年六年级数学毕业模拟测试卷
数理化列表学习法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练习题精选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圆柱和圆锥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综合应用测试卷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7单元复习题(2016新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2单元试卷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精选应用题专项练习题4
2016年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课后训练题
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自测试卷
初中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
2016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秒随堂检测题
2016年广州数学毕业模拟试卷(附答案)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精选应用题专项练习题3
2016年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正比例、反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反比例同步练习题:第二学期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的合集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