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2
收藏
我们组观察的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课堂教师教学”维度。观察的目的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和能否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从教师提问的指向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下面我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汇报:
本节课,李老师共提问27 次,其中有效问题24个,无效提问2个。这些数据说明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度较高。
从教师提问的指向看,指向清晰的提问有25个,占提问总数的92.6%,其中在“激趣导入新课”环节有4个,“合作探究认识角”环节有18个,“动作操作画角”环节有5个。从数据看,这些指向清晰的问题多出现“合作探究” 环节,共有21个,在占总数的77%,这些问题无疑是学生理解新知的基础,掌握新知的保障。指向模糊的提问有2个,占提问总数的7.4%,应引起教师重视。
从教师提问的层次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所提问有一定梯度,具体表现在:(1)“有直观答案的提问” 有10个,“有思考价值提问” 15个,无效的提问有2个。 (2)“有直观答案提问”和“有思考价值提问”在“有效提问”中占主要地位,共占有效提问总数的 92.6%。其中有“思考价值提问”有 15个,占有效提问总数的 55.6%,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探究新知,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认真观察这三个叫,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从量上来看,在整课节40分钟内提问27次,平均每个问题1-2分钟,在提问最高峰的第2个新知环节内, 20分钟内提了18 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了1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边这一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这一难点。而提问次数增多的原因,最主要是直观答案问题的增多。在整节课的提问中,是“有直观答案提问”占提问总数的438%。以上分析说明本节课老师的提问数量适中,这样的提问对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李老师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如情景激趣时问:“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有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李老师提问还能注重细节。当学生回答“黄角大”时,老师立刻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是黄角呢?”看似一句不经意的追问,实际上是科学思维的引导,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纵观本节课的教师提问,多围绕两个主问题,“角各部分的名称”、 “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叉开的距离有关”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更好地感知新知。
综上所述,本节课:
1、教师所提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述清晰,学生能够较顺利应答,这是作课教师自身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在以后教学中要继续保持、发扬。
2、教师所提问题多样化,层次由浅入深、设置合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
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针对性更强的问题,减少指向模糊或无效的提问?
2016学年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不同函数模型测试题四
整式的加减知识点:初一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复习
必备的七年级上册数学综合训练试题:第五单元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练习六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最大最小值检测试题三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有理数
高一年级寒假作业答案人教版数学
2015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要点:一元一次方程(必备)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增收节支》同步练习题
15-16初二上册数学《三元一次方程组》同步练习题(北师大版)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不同函数模型测试题五
精选初二上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2015八年级上册数学同步检测试题精选:“鸡兔同笼”问题
初一上册数学同步测试题精选:一元一次方程
2015初一上册数学课后检测题《一元一次方程》
2016年小升初数学填空题综合演练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练习三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练习四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奇偶性训练题三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奇偶性训练题二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奇偶性训练题四
2015年初一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不同函数模型测试题六
射线、线段期中考试知识点:七年级上册数学
15-16初一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行船与飞机飞行问题
高一数学寒假作业:奇偶性训练题六
高一年级寒假作业(人教版)数学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有理数乘法
2015-2016年初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