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师提...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角的初步...

《角的初步认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报告

2018-01-22 收藏

我们组观察的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课堂教师教学”维度。观察的目的是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和能否启发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从教师提问的指向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下面我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汇报:

本节课,李老师共提问27 次,其中有效问题24个,无效提问2个。这些数据说明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问有效度较高。

从教师提问的指向看,指向清晰的提问有25个,占提问总数的92.6%,其中在“激趣导入新课”环节有4个,“合作探究认识角”环节有18个,“动作操作画角”环节有5个。从数据看,这些指向清晰的问题多出现“合作探究” 环节,共有21个,在占总数的77%,这些问题无疑是学生理解新知的基础,掌握新知的保障。指向模糊的提问有2个,占提问总数的7.4%,应引起教师重视。

从教师提问的层次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所提问有一定梯度,具体表现在:(1)“有直观答案的提问” 有10个,“有思考价值提问” 15个,无效的提问有2个。 (2)“有直观答案提问”和“有思考价值提问”在“有效提问”中占主要地位,共占有效提问总数的 92.6%。其中有“思考价值提问”有 15个,占有效提问总数的 55.6%,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探究新知,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认真观察这三个叫,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从量上来看,在整课节40分钟内提问27次,平均每个问题1-2分钟,在提问最高峰的第2个新知环节内, 20分钟内提了18 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了1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边这一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距离有关这一难点。而提问次数增多的原因,最主要是直观答案问题的增多。在整节课的提问中,是“有直观答案提问”占提问总数的438%。以上分析说明本节课老师的提问数量适中,这样的提问对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李老师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如情景激趣时问:“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有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李老师提问还能注重细节。当学生回答“黄角大”时,老师立刻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是黄角呢?”看似一句不经意的追问,实际上是科学思维的引导,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纵观本节课的教师提问,多围绕两个主问题,“角各部分的名称”、 “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叉开的距离有关”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更好地感知新知。

综上所述,本节课:

1、教师所提问题指向性明确,表述清晰,学生能够较顺利应答,这是作课教师自身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在以后教学中要继续保持、发扬。

2、教师所提问题多样化,层次由浅入深、设置合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

围绕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针对性更强的问题,减少指向模糊或无效的提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