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6
收藏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教学重点都倾向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有全方面地理解基础概念,才能进行接下来深入的学习。
一、影响小学数学概念的关键因素
1.概念形成过于仓促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构建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能更好地应用。但就目前课堂效果而言,老师一般先教授概念,要求同学背下来之后,就直接讲在题型中的具体应用,这样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同学们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具体含义,很难运用到具体题目中,久而久之,致使小学数学的基础薄弱。
2.忽略概念之间的联系
其实教学的每一章节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是现在有些老师的教学相对孤立,不重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让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就形不成一个连贯的知识网络,久而久之,随着内容的增多,就很可能造成混乱。例如,在学习正方形概念的时候,老师不应单一地把正方形讲完就结束,而要综合所有四边形的概念对每一类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异同点,让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二、如何改进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概念的应用
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概念掌握好了,自然就会应用了。实际上把概念抽象的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圆周长的时候,应用题中圆的半径可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自己求,这时有的同学就会找不到方法,这就是实际应用不够,只注重概念表面,不能深层次地解决问题。
2.融合性的概念教学
融合性的概念教学就好比本文提到的要注意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成一个知识网络,相互连接、相互牵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大脑里对其有一个很好的思考和理解,避免遗忘和理解偏差。
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的开端,只有做到灵活应用,多方面理解,才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老师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讲解,并举出具体实例应用到实际中去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3.4的乘法口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之三角形的特性一》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下学期的教学总结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毫升》教案
2015年小升初招生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
2016年六年级数学毕业招生试题(苏教版)
2016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2016六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
五年级数学2015
2016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2016年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
2016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沪教版)
2016年四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之三角形的特性二》教案
2016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新课标小学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参观苗圃》教案
2016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北师版)
新课标版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时教案
2016年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题(青岛版)
2016三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
2016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
2016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大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教学计划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2、5的乘法口诀》教案
公开课《分数除法》评课
苏教版三上数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三课时教案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2016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人教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