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
收藏
周末原本休息的时间却来学习,学习两天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值得。
首先为我们作课的是张齐华老师,他带来的是一节六年级的《解决问题拓展课》。说是一节数学课,又不太像是数学课,但实质上它是一节真正正的数学课。上课伊始,张老师就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在小区A和小区B之间建造一个超市,你会建在哪儿?”同学们汇报,并说出理由。接着,张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同意吗?一定是这儿吗?”课堂上张老师一次次的追问“建在这儿真的合适吗?”充分挖掘同学们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一次次的碰撞交锋;以至于到最后,学生都茫然——这超市到底建在哪儿合适。为什么会如此呢?张老师阐述到:当你懂得越多,考虑的越多的时候的时候就越茫然。这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所用,为生活服务。
反观我们的课堂大多数都是一味的为了知识而教,为了知识而学。真正用到生活中的有多少呢?虽然我们现在要考试,要成绩,但是我想也不能偏离数学轨道而走得太远。 张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这句话:学习如登山,刚开始全部举手回答问题,看似好,可其实不好,说明你提的问题太简单,是无效的。应该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真正让学生走进思考的状态。从张老师身上我还学到另一个本领,不要盲目的给其他同学鼓掌,既然你鼓掌,那么说出鼓掌的理由。回来以后我就在班上尝试,这样一问,真的把学生给问住了,好多人都不敢鼓掌了。
刘松老师的认识负数及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换个角度思考”。结合刘德武老师的数学练习的层次性与思维性;回来后,刚好复习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在新课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出:直尺上任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让孩子举例时,学生会说0——1、1——2、5——6等等,没有一个孩子采取逆向思维(4——3)。这次学习回来之后,当我在课堂问到“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还可以说几到几是1厘米?”王梓琦同学迅速地将小手举了起来说5——4。但是当我没有这么问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说出逆向思维的例子来。由此可见,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的学生一点儿也不笨,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这就充分说明课堂上“导思”的重要性。
最让我感动的还有刘德武教授,已经70多岁了还在为教育事业而奋斗而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四位名师的本领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学到一点,并且能在我的课堂上得以体现,我觉得这两天的学习也不虚此行。成长的路上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每天一小步,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成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对称轴听课体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2019.5
小学数学老师读书笔记 读《数学教师的语言》有感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学反思大全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连减应用题》教案
《10岁前,培养孩子的数学脑》读书笔记
教研文章 《用估算解决问题》学生学会倾听的研究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第一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参加教研活动随笔 听高手点评,柳暗花明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享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两步应用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租船问题教学之我见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析
《借助表现性评价,助力高效课堂》数学的教研活动心得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
从变化的角度看“探索规律”的教学—记《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听课有感
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连减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