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计划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014—2015学年...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2014—...

2014—2015学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计划

2015-09-09 收藏

 

重庆市南岸区

 

小学学科全册单元计划

 

201 4 至201 5 学年度  上  学期

 

 

 

 

学科     数      学     

 

教师     肖  老  师     

 

年级     三  年  级     

 

学校                    

 

 

 

教育委员会

教师进修学院

 

教学班级

3年级2 班  3年级3班

任课教师

X X 

制定时间

 2014.8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定  性  定  量  相  结  合)

(略)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法估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测量”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今后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5、“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你主要的内容就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6、“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7、“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8、“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及简单应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以及整数的计算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数概念的扩展,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分数计算及应用打基础。

9、“数学广角——集合”这个单元主要内容就是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排列、组合、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的数学思维方法打基础。

 

要求

1、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相应的验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5、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初步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分数的认识。

难点:

1、1毫米、1千米、1吨的表象建立以及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万以内数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3、“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以及能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进位叠加乘法。

5、分数的意义以及整数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

2、 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合理、精心地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尽量做到少而精。

3、 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的不同层次,在课堂和课后多关注中等生以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有针对性的为家长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单元

教学内容

节数

备注

时、分、秒

3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5

 

测量

6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6

 

倍的认识

3

 

多位数乘一位数

11

 

长方形和正方形

3

 

分数的初步认识

4

 

数学广角——集合

 

 

第   1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时、分、秒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2节

  1 节

    节

    节

  3节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计量以秒为单位的方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多种算法。

3、能在具体情景和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充分的体验。

4、逐步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掌握分与秒的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

2、用不同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1、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自主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对秒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体验,知道1秒有多长,知道1分=60秒。

3、让学生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观察交流得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秒的认识

1

 

 

时间的计算 

1

1

 

 

 

 

3

 

 

 

 

 

 

 

 

 

 

 

 

 

 

 

 

 

 

 

 

 

 

 

 

 

 

 

 

 

 

 

 

 


第   2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4节

   节

    1节

    节

   5  节

 

 

 

 

1、能正确口算在100以内的两位加、减两位数。

2、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养成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初步形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口算。

 2、掌握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口算方法,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择优选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出加减法估算方法;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估算会用估算。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1

 

 

两位数减两位数

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

 

 

加、减法的估算

1

 

 

整理和复习

1

 

 

 

 

 

5

 

 

 

 

 

 

 

 

 

 

 

 

 

 

 

 

 

 

 

 

 


第   3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测 量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6  节

   节

    节

    节

 6  节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通过实践活动,辅助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并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4、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体验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够根据分离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3、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4、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放阿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实际测量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体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观察直尺、动手测量,当测量不是整厘米时,用毫米来表示。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3、让学生熟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从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2

 

 

千米的认识

2

 

 

吨的认识

2

 

 

 

 

 

6

 

 

 

 

 

 

 

 

 

 

 

 

 

 

 

 

 

 

 

 

 

 

 

 

 

 

 

 

 


第   4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5 节

    节

    1节

    节

    6节

 

 

 

1、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并通过练习掌握笔算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算一算等活动,探究出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合作学习探究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4、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计数器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加法

2

 

 

加法

3

 

 

整理和复习

1

 

 

 

 

 

6

 

 

 

 

 

 

 

 

 

 

 

 

 

 

 

 

 

 

 

 

 

 

 

 

 

 

 

 

 


第   5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倍的认识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3 节

  节

    节

    节

 3  节

 

 

 

1、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3、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灵活运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思路。

2、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法运算的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1、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画一画,积极说等活动,理解明晰“倍”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属性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

3、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借助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倍的认识

1

 

 

解决问题

2

 

 

 

 

 

3

 

 

 

 

 

 

 

 

 

 

 

 

 

 

 

 

 

 

 

 

 

 

 

 

 

 

 

 

 

 

 

 

 


第   6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多位数乘一位数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10节

    节

   1 节

    节

 11 节

 

 

 

1、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有效地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顺序。

3、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4、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3、提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解决进位叠加乘法。

4、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5、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会科学合理编码。

 

1、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尝试等活动,探究口算乘法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实经历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学生用书的组成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列乘法竖式。

3、利用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加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5、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含义来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口算乘法

1

 

 

笔算乘法

8

 

 

整理和复习

1

 

 

数字编码

1

 

 

 

 

 

11

 

 

 

 

 

 

 

 

 

 

 

 

 

 

 

 

 

 

 

 

 

 

 

 

 


第   7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长方形和正方形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3 节

  节

    节

    节

 3 节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动手活动,逐步系形成空间观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4、在种形式的活动方法下,探索图形性质及变化规律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5、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认识四边形,理解周长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分一分等活动,探究出四边形的特征,并学会区分和辨认。

2、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3、让学生在描一描、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交流探索找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四边形

1

 

 

周长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3

 

 

 

 

 

 

 

 

 

 

 

 

 

 

 

 

 

 

 

 

 

 

 

 

 

 

 

 

 


第   8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分数的初步认识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4节

    节

    节

    节

4   节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及分数的简单应用。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理解并口述分数的意义。

3、掌握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4、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通过大量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2、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帮助下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让学生涂色来降低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难度。

4、通过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来理解如何进行加、减法计算;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让学生把整数改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在减。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2

 

 

分数的简单计算

1

 

 

分数的简单应用

1

 

 

 

 

 

4

 

 

 

 

 

 

 

 

 

 

 

 

 

 

 

 

 

 

 

 

 

 

 

 

 

 

 

 

 

第   9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数学广角——集合

授课

时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动

共计

   1节

    节

    节

    节

1  节

 

 

 

1、初步体会集合思维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

3、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维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说说图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表示什么,从而解决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或让学生现场扮演,清楚知道在计算总人数时,重叠部分只能计算一次。

教学各小节(课)内容

节数

练习

共计

数学广角——集合

1

 

 

 

 

 

1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