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收藏
在学习了一节《中括号》的教学实录之后,深深感受到了课堂学习氛围的和谐、有趣与授课教师的幽默、精心。
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埋着由未知通往已知的伏笔;轻松、愉悦的背后,蕴含着数学思想的厚度和剖析数学本质的深度,而“中括号”的认识及应用,学生平时很容易混淆迷惑,是一个易错点和思维中的难点,那么授课教师又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儿童的视角,游戏的心态。不论是课堂导入,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或是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都是以儿童的视角逐步展开。课堂伊始,教师引入自然数,展示一排数字,请学生添加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接着又改变数字,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尝试运用小括号,才使得等式成立,然后再次改写,学生继续挑战,最终学生思考创造出“中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整个学习过程都充盈着游戏的元素,是新颖而别致的,也是紧张而兴奋的,孩子们在比赛中专注学习,在交流中用心思考,在挑战中不断进步,在激励中勇于创造,这样有趣而令人兴奋的数学课堂,哪个孩子不会沉浸其中呢?
第二,挖掘数学本质,回归知识原点。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不意味着知识和思想的浅层,若想孩子学得轻松,教师必须首先吃透教材,剖析本质,并善于化复杂为简单,回归数学知识的原点,让知识一点点在孩子头脑中生成。如若把“中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及如何应用告知孩子,或许只有三言两语,可孩子真正理解、认同,仍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切实体验“中括号”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如何应用的根据。
教师由自然数展开,先由不带括号的算式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孩子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学习:为什么需用“中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中括号”来计算?多个角度,让中括号的学习更加丰满、立体。而从简单的已知出发,逐步深入,孩子们学得自然、真实而完整。
第三,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授课教师生动幽默的评价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一次次地启发着孩子们静心思考,在一次次连续“跳高摘桃子”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接近“中括号”的数学本质,学习的过程浑然天成、酣畅淋漓。
正如授课教师所谈到的,“数学在其成长和发展中一直伴随着游戏的精神,无论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当揭开抽象、生涩的面纱,抓住数学事实的本质,我们会发现数学本就是平易而轻松的,自然要想方设法让可爱的孩子们轻松地学习。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砸玻璃
数学脑筋急转弯:组合数字
数学脑筋急转弯:吹蜡烛
数学脑筋急转弯:丢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成语
数学脑筋急转弯:小朋友游泳
数学脑筋急转弯:什么蛋不能吃
数学脑筋急转弯:按时吃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渡船
数学脑筋急转弯:富豪的东西
数学脑筋急转弯:谁亏了
数学脑筋急转弯:买帽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放大镜
数学脑筋急转弯:猜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买鱼
数学脑筋急转弯:舔冰棒
数学脑筋急转弯:报纸消息
数学脑筋急转弯:手指受伤
数学脑筋急转弯:几个子女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馒头
数学脑筋急转弯:太阳转动
数学脑筋急转弯:影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分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夜黑风高的晚上
数学脑筋急转弯:篮球鞋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西瓜
数学脑筋急转弯:学生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妈妈熨烫衣服
数学脑筋急转弯:孩子吃饼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