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研文章 谈课堂教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研文章 ...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文章 谈课堂教学

2017-10-09 收藏

(一)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

每次听课的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感觉:上课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前几排的学生,提问的时候,更多的则是那些优等生,生怕自己的课堂出“乱子”,很少顾及教室后几排或者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

还有在听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在讲台前声情并茂地讲课,可是后面有部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好像自己不在课堂,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但我们的老师也“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大声的讲话,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纪律,真叫人有点怀疑课堂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呢,课堂的教学质量能有所保证吗?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不知道我们上课的老师会有什么感触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学生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而我们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难道就这样让学生放任自流,那我们还 “主导”什么呢? “面向全体学生”也只能是空话,又谈什么课堂教学质量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讲课,而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状态,及时调整上课的思路,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效的学习,快乐的学习。其实,反过来想一下:只顾课堂教师的讲,忽略学生的参与,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后果?——长此以往:更多的所谓的“学困生”出现了,那我们又要该忙什么呢?真正的“课堂损失课外补”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呀。到那时,可就后悔了!

因此,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多给他们关心和帮助,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 ,要落实“以生为本”。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如果教师把课堂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那就大错特错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享受其过程,那课堂就算不上是有效、高效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孩子进入探索知识的世界,而学生们还乐此不疲,那才叫“真功夫”。所以,上好一节课,绝不是备课的再现,而是将传授知识和培育鲜活的生命密切结合起来,使师生生命活力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一切“以人为本”,时刻做到“心中有生”。

课堂教学要“心中有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不为教而教,不“走教案”,避免“见书不见人”“人围书转”的现象发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互动,产生实效。二是要关注全体,不搞精英教育,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三是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信心和动力。若遇到学生不遵守课堂常规,尽量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程序的前提下,及时以适当的方法提醒、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课上辅导要“心中有生”。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有需要什么。绝不允许整节课堂教师不离三尺讲台的情况发生。要把辅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要始终做到目不离人,观察学生讨论、提问、板演、练习时的手势、表情等,适时给学生以点拨、升华。

课堂练习要“心中有生”。 课堂练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有所得和学有所成的标志,是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最重要的依据,课堂练习是否精选、精练,是当前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也是体现“以生为本”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应该精讲,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很多教师不布置课堂练习,借口是时间总是不够,还有教师虽布置了课堂练习,但是随意性大,不是精选,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布置课堂练习要面向大众、暗中分层、凝聚重点,对于课堂练习尽可能做到面批面改,达到捋正纠偏、交流促进、整改提高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开放“还要“有效”

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的交流一定要有效。开学听了一年级《比大小》的数学课,我想开放还要有效。

师:学校举行跳绳比赛结果小红跳了32下,小明跳了28下,结果谁跳的多呢?谁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谁想的方法多,谁最聪明!

生1:小红跳的多,小红的是3个十,小明的是2个十,所以小红跳的多。

生2:我是这样想的,小红跳的32下去掉4才是28下,所以小红跳的多。

生3:我是这样想的,小明跳的28下加上4才是32下,所以小红跳的多。

生4:我是数的,28接着数29、30、31、32所以小红跳的多。

生5:32去掉1个10变成20和12,28是20和8,所以是小红跳的多。

生6:32是32个1,28是28个1所以小红跳的多。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述思路,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组织学生进一步的交流,同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表扬肯定,教师的鼓励、孩子的交流很热闹,孩子们也得出了很多的方法。

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也比较满意,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很不错。然而,在做练习的环节,看到有很多学生束手无策。问题出在哪呢?下课我找学生谈话,这才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只记得自己想的方法,对别人的那么多方法当时好象知道,但过后就忘了。反思教师的教学,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那么学生呢?事实上,这些想法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利,他们你争我抢的发言,使课堂显得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他们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陪客,到最后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何况其他方法。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交流,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有效的课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只是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建构,不利于学生应用知识时对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师在学生交流出多种方法之后,进行及时的引导、比较、归类,将方法整理沟通,就肯定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上培养孩子的思维,我们的老师做到了,孩子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张扬。他们奇异的思维、独特的想法使老师的课堂异样的精彩。但是开放的背后一定要有效。

(四)课堂教学,要重视有效训练。

我们知道,再高明的游泳教练如果不把运动员放到水中去游泳,那么训练就不会见到效果。同样再高明的教师如果只靠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课,也不会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树立一种训练意识,要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提高训练的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都会分为好中差三种情况,并且是呈阶梯状分布的。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出的信息却是水平状态分布的,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参与,那么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就不会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只是昏昏欲睡,这怎么可能实现高效率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再特别关注一下学习有困难的那一部分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与教师所发出的信息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只有这种共鸣不断产生、不断深化的时候,才有可能顺利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

长期以来,教师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教师人为的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如:有位教师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老师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啊?比直角大的又叫什么角了啊,还有两个边平了,还有角吗?等等……

由于下课时间到了,老师就说同学们,关于角的知识还很多,下课后我们继续研究好么?学生带着问题走出了课堂。

总之,教师要要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关注教育细节,关注教学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服务者。

总之每一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关注学生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创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才能落实。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