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5
收藏
在一节数学课上,我讲完“利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以后,我提问一个学生让他来回答刚刚讲过的题,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在一秒钟之前的事情他竟然能错。当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他也羞愧的低下了头,无奈的坐下了。这时我要求大家静静地想他为什么说错了,而且把题中的条件加大了字号,请同学们去帮助分析。过了一会儿同学们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两道题都是倍数关系;有的说这两道题形式相同;还有的说老师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说的不对。学生分析的原因有很多种。我听了心里也很高兴。这节课下来了我们全班同学对“解决问题”认识可谓是非常透彻了。我接着说”同学们我们获得这么多知识是受谁的启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徐x x。这时徐x x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又补充一句:如果这些知识是徐x x讲给我们听那就更好了。他出错是因为这两道题非常相近,不好区别,如果课堂稍一分心就容易弄混。这件事不仅教会大家学会区别,还说明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
这节课我认为自己上的很好。如果我这样想:刚刚就在一秒钟之前学过的知识有可能不会,那叫什么学生,他上课在干什么?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上课都是这个样子,那还叫上课吗?我会感到非常生气,严厉的批评他是正常的事。可我没有这样做,新课程标准提醒我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如果一味的批评他,有可能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我运用教育的机智,灵活的积极的处理,不仅没有让学生失去面子,还恰到好处的利用这个“美丽的错误”帮助学生学会了更多的知识,透彻的理解了倍数问题的区别、联系。帮助他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很自然。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讲的学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部接受,即使是你认为最简单的知识,也会有极少的学生是不理解的。
再次,由于他的出错,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全被打乱了,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在这节课里真正学到了知识,教学需要灵活机动,教师不是教课本的先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课件
圆环的面积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折扣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
六年级数学家长会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替换的策略课件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圆的面积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比例练习课课件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课件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计算练习课件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圆的周长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认识课件
正比例反比例练习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尺的应用练习课课件
苏教版利息课件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圆柱的表面积课件
面的旋转课件
六下有趣的平衡课件
2.9六下图形和位置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尺(例1)课件
百分数应用题(一)课件
2.8六下数学练习二十课件
苏教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课件
人教版六下数学第一单元负数课件
3.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复习课件
2.6六下数学练习十九课件
正反比例练习课课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课件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尺的应用(例2、例3)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