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微课在小学...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2017-08-25 收藏

微课以迅速的切题、突出的主题、清晰的条理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教学中承载以微见著的效益。教师要善于从新授内容的特点入手,以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理解障碍为突破口,积极运用微课,形成以微见著的教学妙用。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不同的阶段运用微课来链接新旧知识、突破教学难点、延展内在思维,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链接知识;突破难点;延展思维;微课运用

微课,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集中展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紧扣某一知识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就应该将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效工具,深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效益的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借助微课链接新旧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新知的学习必须要以原有的旧知为基础,为新授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勾连学生原始知识储备与新授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概念繁多、容量较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很多教师都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最终导致练习不够深入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微课引领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费时不多,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的微课中,先借助谜语引出日历:纸张宝宝真神奇,穿批三百多件皮,每天都要脱一层,全部脱掉到年底。在学生兴趣高涨之际,教师在微课中相继追问:你对日历了解多少?翻翻自己家中的日历,你有什么发现吗?在充分调动自身的原始积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之后,微课中呈现探究性表格:观察日历的年份、每月相应的天数、大月小月的区别等。随后,教师还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实践了运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边学习、边实践,在形象思维的支撑下,历练了方法,掌握了技能。最后,教师设置疑问: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大小月吗?通过这一拓展延伸性的问题唤醒了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她那就的欲望。这样的微课设置时间较短,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起来也较为方便,在完成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为课堂教学中深入而丰富的交流作了较好的准备和铺垫,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答疑解难的场所,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借助微课契合学生认知需要

1.针对教学需要,通过微课弥补认知缺失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研制;无论是教学策略的遴选,还是教学活动的创设,都应该以学生原始性的认知储备和现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否则,一切教学偏离学生的认知轨道,就会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微课的运用同样也是如此,当学生难以在已有经验和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通道,就会给数学课堂教学造成极大的干扰。这种教学中的大问题,就完全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图形和几何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就应该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洞察,尤其是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在微课地使用中对应数学知识点,将微课制作对准学生认知经验的缺失上。以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学生内在的立体空间概念还不够成熟,形体之间的熟练转化能力尚未完成,这对学习圆柱的体积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针对此设置了微课,旨在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情。在微课的具体设计中,教师先通过想想回顾自己学习圆形时所积累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经验,对圆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的过程,从而引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等方法转化成为学生已经学习的立体图形;随后,通过看看的图形,让学生观看教师在视频中自主制作等分圆柱体的视频资料,在观察中明晰拼接、组装的过程,分别将圆柱体平均分为16份、32份、64份,从而让学生在直观资料的浸润下,明确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相似点。由于教师对学生现有认知经验的准确洞察,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聚焦在新知识向已学知识的转化上,提升了微课的针对性,为学生进一步形成转化思维,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认知特点通过微课突破认知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准确地运用微课中的微内容,可以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所运用的微课不能全面出击,平铺直叙;要做到精挑细选,善于把握微课运用的实际环境,增强运用灵活性。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商店原本38本语文本,又购置了42本,当天就卖掉了33本,这家商店还有多少本语文本?对于刚刚接触数字加减混合运算的学生来说,如果将思维局限在抽象的层面,可能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而小编就此专门制作了微课,为学生播放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再配置以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一题目中的变化轨迹进行直观演示,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商店中语文本变化的过程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逐步呈现,展现到从38本到42本的增多过程,又借助微课中移除的画面体会其减少的变化,直到最后剩下47本。教师制作的微课层次清晰、画面形象,最主要的是紧扣学生理解的难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虽然用时不长,却在问题聚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效益显著。

三、借助微课延展思维广度

由于微课类型的特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适用的范畴相当广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借助微课资源将学生的关注力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引领学生向教学内容的深处漫溯。因此,教师就应该致力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从而将教材中机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学以致用的活性知识,在激发学生认知动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相机转化为内在的数学能力,真正使得学生思维更加深邃、灵活。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布置学生观看微课《称面积》,进行课后的拓展练习。制作这一视频,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对于面积单位更多停留在平方厘米、平方米的概念中,而本课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面积概念之后,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更多感知与这些面积单位相拼配的事物。而教师制作的这一微课,将学生关注的事物进行进一步拓展,不仅巩固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知,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认知需求。在微课中,教师先设置问题: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如何才能知道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的具体面积?如北京市、江苏省等。在学生自行思维,形成点滴体验之后,微课在相机进行讲解,并要求跟随微课讲解过程中运用到的比例尺、形状转化、概数运用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方法、积累方法。微课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实践探究性作用,找到自己当地的行政版图,尝试运用微课中讲授的方法进行计算自己家乡的面积,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简单的微课,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逐步从课堂转向课外,从教材转向生活,思维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质变,价值不可小觑。

四、结束语

教师要善于从新授内容的特点入手,以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理解障碍为突破口,积极运用微课,形成以微见著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张志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53-54.

作者:卢维富 朱孟祥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心小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