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小论文 为理解而教-----“分数的再认识”听课学习赏析和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研小论文 为...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研小论文 为理解而教-----“分数的再认识”听课学习赏析和思考

2017-08-08 收藏

由1到“1”,突破抽象整体,激发数学眼光。

课始,张老师板书一个“1”字,问:“认识吗?”“1”谁不认识呢?但在五年级的课堂上,哪个老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看来,问题背后必有奥妙。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问题背后奥妙的揣测中,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不仅是学生,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伸长了脖子。

“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简单的问题真正拉开了这次教学创新的序幕。果然,学生的思路先是局限在单个的物体上,“一个苹果”“一张桌子”。张老师稍一点拨,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1”还可以表示“一个班集体”“一群羊”“一束花”,等等。这一环节,张老师把学生对“1”的理解引向了深入,由表示基数意义的自然数的“1”,引向了表示一个集合的整体意义的“1”。这两个不同层次的“1”的意义,对应了“分数意义”涉及的不同整体: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把单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具象整体,把这个具象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具象整体的几分之一;在分数的再认识阶段,把多个物质实体看作一个抽象的整体,把这个抽象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抽象整体的几分之一。

在“分数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之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的“份数定义”层面,分数的本质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分数的再认识阶段,学生的难点正是受抽象整体包含的物体数量的影响,而不能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分数。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这样的现象:8个苹果划为4份,其中的2个,学生认为应该用2/8表示。

张老师对“1”的意义的建构,强化了把多个物体看为一个整体的数学眼光,借助对“1”的意义的建构,实际上突破的是对分数中抽象整体的认识。正是由于有对“1”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事先认识,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才很容易地摆脱了抽象整体的一份有多个物体的干扰,把分数的意义聚焦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

数轴的出现,为分数的另外一种意义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应该能看到一课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就分数的定义而言,其实有四种:第一种就是教材上的,以份数来定义;第二种,把分数看成两个整数的商;第三种,分数是两个数的比;第四种是公理化的定义,把分数看成有序的整数对(p,q)。

分数定义中一份或几份的说法,没有逃脱自然数的“影子”,显示不出分数是一个全新的数。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借助“几份之一(份)”让学生来理解“几分之一”,如果学生始终不能丢掉“份”的单人旁,理解还是没有到位。其次,取整体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的说法,学生会误认为分数总是小于1。这就带来教学中以图像、实物来代表一个大于1的分数时,比如1又1/4,学生又会陷入 “是1又1/4还是5/8的”争论。因此,如果教师能注意到这些后续问题,那么在一堂课的教学当中就有可能“立足一点,放眼长远”。

从数学层面而言,分数的真正来源是自然数除法的推广。在自然数领域,除数比被除数大的情况是无法计算的,所以,分数就有了产生的需要。在凸显分数是一个新数这一点上,数轴这个“半抽象”的载体,比各种实物、涂色的几何图形更适合作为教学的载体。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