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小论文 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小论文 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小论文 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7-08-01 收藏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用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看到此题,学生很快会想到用归一法来解答:64÷2×5=32×5=160(千米),这时教师因势诱导的提出:“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学生稍加思考就会提出用倍比法解答:64÷(2÷5)或64×(5÷2)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问:“除此外,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学生又想了想,还可以用比例法解答: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64/2=x/5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认识,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