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6
收藏
回过头来,审视我的数学课堂,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它总显得那么单薄、稚嫩,到底少了什么呢?
虽然经验匮乏,教学技艺不够娴熟,对课堂活动环节的把握仍不是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是最核心的。偶然间,看到一句话:“数学课应当很好地体现数学课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儿’。”我如梦初醒,的确,我的课堂最缺乏的便是真正数学的本质,“数学味儿”被各种形式、浅层的环节冲淡了。
在我的课堂里,我留心融入情境、生活、合作、展示、互动、游戏等所谓的亮点元素,不论是激励孩子学习兴趣,还是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抑或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协作意识,都不能淡化这节课的根:这是一节数学课,要挖掘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要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比如,在《平行与垂直》这节课中,要帮助孩子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平行?什么是垂直?为什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又如何精确地界定“两条直线不相交”?而我在初次上这节课时,只是通过课件展示,告诉孩子们平行的概念,又设置游戏互动,帮助孩子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关系。而我却未帮助孩子去深刻地理解平行概念中“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含义。
这样的数学课虽然生动、环节流畅,却是如此的单薄,缺乏数学的深度,忽略了数学思想、理念、方法。
而在学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对于背后缘由,我没有选择浅层略过,我设置简单习题、数字,借助图片展示来辨析,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为什么在“舍”或“入”时,只需要看省略尾数部分最高位的数字?为什么省略尾数部分最高位的数字大于等于五时,需向前一位进一?为什么其小于四时,可以舍去?
经过此番深入探讨,孩子们更加明确数学是一门要“讲道理”的学科,“四舍五入”法不只是表面的一个方法,应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是有一定数学依据的。
希望我的数学课堂能够褪去浮华,少些杂质,有着越来越浓的“数学味儿”,我还需要不断学习。
小升初数学毕业总复习练习试题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判断题专项练习
六年级数学毕业考试模拟试卷(苏教版一)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选择专项能力练习题一
小升初数学综合能力测试卷
2016二年级数学期末考点精选之角的概念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歌手大赛》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综合能力测试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活动》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能力练习题
2016小升初数学练习试题必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判断专项能力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买文具》教案
小升初数学鸡兔同笼专项练习题
201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一)》教案
2016二年级数学下期期末试卷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判断题专项50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2016小升初数学模拟考试题2
2016年二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进位知识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判断专项综合练习题
小升初数学下册数与代数专项总结突破试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比大小》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四》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