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如何...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研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2017-06-19 收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做了较为明确的表述,“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这使我们对空间观念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活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案例一:《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断

学生会有这样的经验:把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装入同一个容器中,大的东西会将容器塞的满满的,而小的容器就会留有比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经验: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书包(都比较满)塞到抽屉里,然后用自己的双手摸摸抽屉,你有什么感觉?

生1:抽屉被书包塞满了。

生2:抽屉里空的部分很少。

师:其实大家的意思都是觉得抽屉很挤了,是吧?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抽屉本来是空的,书包放进去,就没多少地方是空的了。

师:你的意思也就是说书包占了抽屉里大部分的空间。

师:那现在请你们把书包拿出来,再把文具盒放进去,这时候你又是什么感觉?

生1:抽屉里比刚才书包放进去空多了。

生2:抽屉没那么挤。

生3:抽屉里还能放很多东西。

师:为什么文具盒放进去你会觉得很空呢?

生:因为文具盒很小。

生:因为文具盒比书包小,它在抽屉里所占的空间小。

……

通过这样两次的比较,然后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本案例中“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感受抽屉里的空间,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体积的理解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

案例二:《上下、前后》教学片断

师:现在的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瞧。

(播放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

生:红绿灯。

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次,看谁能又快又准地发现画面中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

生1:红灯在上面

生2:红灯在黄、绿灯的上面

生3:绿灯在下面

……

对于一年级这样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观察更容易为学生所认识和理解,也容易使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案例三:《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昨天老师布置让你们找一些长方体的物品,有没有找到?

生1:我找到的是礼品盒和牙膏盒。

生2:我带来的是这个长方体的音乐盒。

师:同学们找到的长方体物品真多啊!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组内的长方体物体进行观察,找一找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

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

皮亚杰曾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1.剪一剪

案例四:《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每人利用自己带的剪刀和老师发的吸管。你试着不用尺子量,能剪下1厘米长的吸管吗?

学生操作。

师:剪完后的同学,用尺子量一下剪下来的部分,看看是不是1厘米,如果相差大的同学,就再剪一次,看第二次能不能剪的更准确一些。

……

二年级的小朋友对1厘米的长度比较模糊。由于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的剪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次或多次的剪,比较明确地建起1厘米长度的表象。

2.量一量

案例五:《米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74厘米,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

(请2个学生指、贴、说)

师:刚才同学们的估计到底准确不准确呢,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米尺量一量

请一学生上来量

师: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0刻度要贴着地面,这样才准确。

生2:老师人要站直。

师:刚才两位同学中第二位同学估计的比较准确,只差了一点;第一位同学差的多了一些,应该是到老师的腰部这里。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吗?

生:想。

师:在量之前先听清要求:组长做好分工,第一个人站直当模特,第二个人负责测量,第三人负责监督,看看量的方法是否准确,第四个人在量出的部位贴上标签。

……

学生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并不是很有数,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1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进行多次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又让学生对1米的长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表象。

3.画一画

案例六:《画垂线与平行线》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生作画并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作为长,然后利用画垂线的方法作出两条2厘米长的线段做为宽,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

学生以前画长方形的时候,往往凭的是感觉,对如何确保它的四个角都为90度并不清楚,但有了这次画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画法,进一步认识了垂线、平行线、长方形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折一折、摆一摆、比一比、摸一摸”等操作方法,也能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当然在教学中这些操作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地教学活动中,它们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只不过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但是要注意一定要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这样他们的空间观念会更易于形成和巩固。

四、放飞丰富想象,升华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升华。

案例七:《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片断

小编将准备好的手电筒射向墙面

师:这是射线吗?

生1:不是,因为它有两个端点,是线段。

生2:射到外面就是射线了。

生3:不一定,如果这光线被挡住了,那就不是了。光应该没有被东西挡住。

师: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站在一个无比空旷的地方,手电筒打亮,它的光照射出去,朝着一个方向无限延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条光线看做是一条射线。

射线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突破,得到了升华。

想象能力需要长期训练,让学生养成一种能够自觉地将实物抽象出图形,并在头脑中清晰地显示图形的框架,能将这些图形进行拼摆、组合、加工的能力。例如:在用切拼法推导圆面积公式时,需要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与长方形”,从而借助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得出圆面积公式。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练习,必然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协调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