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新知的建构,有利于探究抽象的知识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新知的建构,有利于探究抽象的知识

2017-05-10 收藏

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分析和交流,学生提出若干种方法,并进行分类整理,等找规律。由于学生细历了“做”的活动过程,有切实的体会因而理解是深刻的,有利促进学生新知的构建。教师要求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结果教学定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让那些定论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活”起来,有利于促进新知的构建,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而学生就是一个个研究者,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思,主动地将有关的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探究出来,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心智在动手操作中运动,从而带动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提高了思维水平,也促进了新知的构建。

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时,我让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体等特征得到进一步认识,让学生“滚一滚,堆一堆”体会一下平面和立体的区别,再让学生“摸一摸”,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搭一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建立了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亲历并体验了数学化过程,从而探究出了概念,轻松乐地构建了新知。

动手操作活动既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丰富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感知,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所以教学中只有把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参与操作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认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也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些知识很是抽象,特别让学困生难于理解,对于这类知识隐藏在生活中,但又无法在书本中以特定格式体现,教师也很难用语言去表述,学生探究起来肯定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把这知识安排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来体验、感悟、反思和总结来获得,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数学的奇妙”。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认识圆柱的特征,在教学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后,我提出了“1圆硬币是圆柱吗?”,通过学生讨论后,我组织了学生“用刀削圆柱”的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中体会圆柱的基本特征。象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构了新知,同时又提前发现了新的问题,产生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求知欲望,真是动中学、学中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