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 _名师指点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 
首页>学习园地>名师指点>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 

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 

2015-09-08 收藏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学科。关注学困生,促进他们的成长,是践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任教农村小学多年,接触过大量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既感到任务艰巨,又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肯下功夫,学困生的生命也会精彩。

  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搞清学困生是怎样产生的

  关于学困生的产生,研究者各有说法。这方面笔者认同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结论。他认为大多数学困生的产生与教育自身有密切的关系,其作用约占70%。我们一线教师与其埋怨学生、家长的不是,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身问题,也许这更有实际意义。从教育自身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学困生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大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差生,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机会极少,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渐渐出现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2.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导致知识链脱节,影响了后续学习,恶性循环,问题越积越多,从量变走向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教师精力不济,只好放弃,听之任之。

  3.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科学。有的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互不尊重。学生恶其师,自然不信其道,不学其术。

  二、转化学困生还要了解学困生

  如果排除智力因素,学困生大多是后天产生的。据笔者调查,学困生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共性。

  1.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脆弱。他们厌恶数学,认为数学要动脑筋,很烦,很累。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应付。在他们眼里,数学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缺乏学习信心,上进心不强

  因为基础差,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他们学习不知从何入手。回答、练习、考试往往错误较多,经常碰壁。多次失败打击之下,自卑感产生。他们对自己还能不能学好数学产生怀疑,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自暴自弃。于是采取逃避政策,不愿举手发言,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害怕考试,甚至害怕上课被老师叫到。

  3.心情压抑,有失落感

  由于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学困生在课堂上是被冷落和忽视的一群。上课时老师怕浪费时间,很少叫他们发言,合作学习中又常常是优生掌握操作和话语权。他们得不到重视,被批评、歧视,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极少,导致心情压抑,失落感严重。

  4.自觉性差,自制力弱

  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如果没有老师、家长督促,他们很少主动学习,而是能拖则拖,形成惰性心理。缺乏吃苦精神,碰到困难就放弃,不能坚持。他们不能较好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学习和玩耍的主次关系,合理分配时间,而且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学习以外的事情分散。

  三,转化学困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这方面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有经验,笔者的做法是如下四种:

  1.走近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反思一下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有没有把他们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从而对他们没有好脸色,用有伤自尊的语言对待他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者对他们不闻不问。要知道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与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我们教师要主动走近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实施分层评价,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作用。评价学困生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着眼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提高自信心。评价时多采用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感到自己被赏识和重视,在表扬激励中提升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我的主要做法是设立“进步奖”,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然后看进步程度给予表扬奖励。从全班点名表扬、物质奖励,直至颁发“小红花”(跟优生一样可以上墙),并以作业本、试卷留言、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期末星级生评比中单独设“进步星”给进步显著的学困生。

  3.分类指导,适当照顾,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转化学困生也必须向40分钟要质量,但我们教师一节课不可能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个别学困生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的办法是:同步教学,分类指导,适当照顾。就是说让学困生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课堂学习,但要求不同,评价各异,适当多给机会参与回答、练习。比如新课伊始复习型提问、练习以及新授后检查型提问、板演,旨在复述、回忆,我就适当多给学困生机会。巩固新知时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题。课堂巡视关注他们,发现做的正确的就让他们板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提问优先,尽量让优等生来回答,视作对优生的检查。作业弹性处理,完成指定的基础题后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其它题目。碰到较难的题目,教师予以提示或进行分解。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较多,我就事先关照好小组长,要求安排学困生参与讨论、操作,鼓励学困生作为小组代表汇报。通过这些手段,提高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4.个别辅导,查漏补缺,促使学困生根本性转化

  个别辅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最有效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不仅可以对他们的知识缺漏进行补习,更是对他们行为养成,学习方法的矫治和引导。每节课下来,我总是及时把他们叫来,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方法等对他们再重新梳理一次,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对于年级低的学困生,还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因为年轻家长文化水平较高,关心子女的程度也高一些。

  学困生教育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笔者对此有三方面深切感受:一是转化学困生宜早不宜晚,最好从一年级开始抓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二是教师要对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三是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让他们共同承担责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