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
收藏
昨天去师专二附小参加青蓝课程展示活动,活动主题是“小学课改领航学校‘童心课堂’全景展示”。整个活动分上、下午两场,上午是语文、数学、英语、品德四门学科分四个会场进行的课堂教学展示,下午是集中聆听二附小张继多校长关于“童心课堂”的报告以及省教研室董洪亮主任的讲座。活动安排的很紧凑,一天下来,很累,但收获也很多。
上午的课堂教学展示,我在童趣数学分会场,三位上课教师分别是该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层管理干部、校级领导。三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归依童心、关注童趣。都能通过创设适切的情境、设计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从儿童的视角挖掘、架构新课堂,打造回归儿童本性的数学课堂。
第一节是徐瑶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徐老师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找角,这个环节,既是唤醒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是教师对学情的前测。徐老师这节课,有一个环节处理的很干净利索:当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有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这是,徐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概念,也没有放手让学生信马游空猜或取名,而是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教材中找答案。我想,孩子们是带着真问题去读教材的,也一定能很准确地把顶点和边的概念找出来,并且印象深刻。第二节孟庆甲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亦是如此处理,当孩子们说出“横排”“竖排”的时候,孟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行?什么是列?2.第一行和第一列如何确定?孩子们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效果非常好。真的是基于儿童的需要来组织教学的。第三节是胡芸校长执教的《小数的认读与含义》,看到课题,我就感觉这节课难度不小,可是,经过胡校长的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精彩演绎,颠覆了我对这节课的固有认知,胡校长并没有从人民币和“米制系统”展开,而是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考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一张长方形纸,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孩子们自然把小数和之前学过的分数联系起来,很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在课尾,胡校长将长方形纸通过“变魔术”(又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变成一把米尺,再将米尺抽象成数轴,整个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新知的习得在游戏中不留痕迹,孩子们感到“数学好玩”!
一天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怎样的课堂,只要老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情感和想法,怀着童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那么孩子们一定会和我们一起演绎一个最有趣、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加法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体积计算》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笔算除法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丰收的果园 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意义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6和7的加减法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80的认识 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认识立体图形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29
小学一年级数学10的分与合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三章整理与复习(一)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75以内的减法 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的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