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分析_说课稿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
首页>数学教研>说课稿>《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2017-03-18 收藏

上周,听了学校两位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他们分别是这样设计的:

A教师: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B教师: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然后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先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所画的所有的直径和半径;比一比你所折出的所有的直径和半径,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小组讨论讨论,怎么把你们发现的过程描述给大家听。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分析:

  1、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当堂的教学效果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做;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

  2、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进行了小组合作、实际操作,但效果却相差甚大,这其中的原因是: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唯有专业地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教好学生。

  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课例中,对于小学毕业班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完全可以弄明白,而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以为学生未知,引导学生操作;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探索,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操作的热情。而教师B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教学就是基于经验并改造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认为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使学生积累实践的经验,也要积累思维的经验。全国数学名师黄爱华提出,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生动,而且要深刻。很明显,B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积累了一定的思维经验,建立了一定的数学模型,提高了数学能力,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