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4
收藏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陆老师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了能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课件。在整体设计上注重了数数和数感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找准新知生长点。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陆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用课件制作了有趣的学习情境,并引出一些数据,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另外,结合数据,复习数数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演示----巧妙构建新知。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苏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课件的演示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苏老师又通过计数器999后面是1000,最后让学生感受1000有多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苏老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也进一步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三、感悟---提升新知的认识。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苏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尤其是相同的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占位。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陆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说说一个一个地数从188数到204数到哪儿,觉得比较难数?159后面是几?379后面是几?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的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猜一猜,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总之,这一节课,苏老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化具体,化难为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
06~07学年年清华附中初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如何提高初一数学学习效果
2006年育才中学八年级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2014年湖北省积玉口中学初二(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2006年育才中学八年级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三帆中学06~07学年初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初二数学期中测试题
05~06学年人大附中初二数学期中考试答案
05~06学年人大附中初二数学期中考试
初一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初二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
07年初二下学期期中数学综合测试A卷
05~06学年人大附中初二数学期中考试
怎样才能学好初一数学
161中学06~07学年初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2012年北京八年级下学期数学同步练习题
2014年重庆城口中学初二(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07年初二下学期期中数学综合测试A卷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05~06学年人大附中初二数学期中考试答案
北京101中学初二(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2006年育才中学八年级期中测试数学试卷答案
初一数学知识点:时数的运算与大小比较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取看数学对联
初二数学期中测试题精选集锦
06~07学年年清华附中初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数学试卷
八一学校06~07学年初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07年初二下学期期中数学综合测试A卷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