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 一:理清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了正确概念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正确。有些学生对数学概念复习不重视,只是简单地读一遍就草草了事开始做题,目的是想通过问题练习,去巩固概念,这是不可取的。
数学概念包括:数学定义、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内容。具体应该如何实行呢?
1、归纳定义。在归纳定义时要自己去总结,通过自己去尝试、去概括,总结出现象或问题中本质共性的东西,可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能用老师的讲授去代替自己思维活动。
2、概念剖析。在严格概念之后,还要去回顾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概念剖析,如概念或定理的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不满足其中条件结果又如何、如何将概念或定理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来表示等等,这是一个对知识形成过程强化的过程。
3、概念应用。最后根据概念找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自己去判断去讨论,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以达到强化巩固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
二:注重复习过程的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反思,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
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
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问题间的互相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复习过程中学会积极反思,对于培养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什么?
(2)是否已接触过相同或相类似的问题及有什么联系?
(3)解决这类问题的通法是什么?
(4)解决这一类问题常犯错误或要注意的是什么?
(5)是否可转换角度进行思考及不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
(6)问题能否进行变式或推广?
三:强化数学问题的通性通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规的解题模式和常用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通性通法,实际上就是经过归纳得出的解决一类数学问题通用的方法。在浩瀚无边的数学题海中,如果把题都归纳成类,然后每类都有若干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那么我们的数学学习就是心中有数的学习。
对具体的数学问题,可能有特殊的解决方法;而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们所强调的是通法,只有掌握了最通用的方法,才能达到通一法而通一类的效果。如:求曲线上的点到一条直线的最近距离,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各有各的特殊解决方法,但也有一个能同时解决的方法,利用平行线及切线的方法。
强调通法,并不是不考虑特殊的方法,有时候特殊的方法很有效,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认识问题的规律来说,学生要学习掌握的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高中政治。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高考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考前复习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二数学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1
高二数学等差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求和公式
高二数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3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3
高二数学基本算法语句2
高二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6
高二数学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
高二数学应用举例4
高二数学秦九邵算法
高二数学应用举例3
高二数学演绎推理3
高二数学基本算法语句4
高二数学圆与方程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
高二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
高二数学展开与折叠
高二数学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2
高二数学演绎推理4
高二数学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
高二数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2
高二数学函数的图像2
高二数学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2
高二数学函数思想
高二数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1
高二数学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2
高二数学基本算法语句3
高二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高二数学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1
高二数学余弦定理4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