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收藏
课题 |
稍复杂的组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在三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深刻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和思考性。
本节课采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探讨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由三种事物的组合到四种事物的组合,再到生活实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出示问题。
小琳、小东、小华是一个学习小组的,星期天他们约定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他们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
2.导入新课。
如果小丽加入这个小组,他们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呢?
1.读题,明确题意,用连一连等方法找出通电话的次数,并汇报。
2.小组合作讨论。
1.连一连,解决问题。
这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20分钟)
1.探究通话次数。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注意以下几点:
①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通电话,做好记录,找出答案。
②讨论:解决问题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组织学生画出通电话次数示意图。
(2)组织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答案。
2.展示示意图,说明图意。
小结:两个人之间连一条线就代表两个人要通一次电话,每个人都要和其他三个人通电话,也就是每个人都要和其他三个人相连。
3.明确解决通电话的问题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1.(1)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用连线的方法画一画,找出问题的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答案。
2.展示示意图,说明图意:以第一个人为基准,他先和其他人通电话,作好标记;都通完后,再以第二个人为基准,与其他人通电话(通过电话的就不再重复),作好标记,直到都通过电话为止,示意图如下:
3.小组交流,明确每次通电话只与两个人有关,与两个人的顺序无关。
2.填一填。
(1)妈妈要从下面四盆花中任意选出两盆买回家,她有( )种不同的选法。
(2)我们每两个人都合一张影,最后四个人再合一张影,我们一共有( )张合影。
(3)三年级四个班进行拔河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 )场。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1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103页例3。
(1)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总结答案。
2.完成教材105页7题。
3.完成课堂活动卡。
1.(1)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问题的答案。
2.按要求解答,得出答案。
3.拿出课堂活动卡,先按要求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3.选一选。
(1)用8、1、0、5这四个数字能组成( )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A.16 B.4 C.9
(2)从2、3、4这三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作分子,从6和7这两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作分母,一共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分数。
A.9 B.6 C.3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华师版初中数学招生考试仿真模拟试题
中考数学圆基础测试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卷6
中考数学圆提高测试
中考数学一次函数测测试题4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提高测试
中考数学招生模拟考试题1
中考数学圆的基本性质复习同步检测2
中考数学因式分解提高测试
高中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中考数学因式分解练习
中考数学线段角基础测试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组)检测
中考数学线段角提高测试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模拟考试
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中考数学系统复习函数与图象测试
中考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基础测试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训练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试题分类汇编
华师版初中数学中考模拟试卷
中考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检测1
初三数学第二次统一考试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卷5
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础测试
中考数学圆练习
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提高测试
中考数学一元二次方程1
中考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检测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