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9
收藏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会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展示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根据学生的不同分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讨论中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思考,指导操作,自主探究新知。
“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本设计在教学例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积极思考,深化对每个人“分饼”结果的理解。教学例题后,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引导学生借助操作经验和联想很快说出用分数表示的商。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片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1)4个是。
(2)3个是。
(3)里面有5个。
(4)里面有3个。
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大小。
( ) ( )
⊙探索新知
(一)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借助现实情境探究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学生讨论并汇报。
2.借助学具,深入探究。
师: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吃月饼,那么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指导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动手分一分。
预设
生1:把每个月饼都平均分成4份,3个月饼就有12份,每人分得其中的3份,就是1个月饼的,即个月饼。
生2:把3个月饼摞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这个整体的,拼在一起就是1个月饼的,即个月饼。
3.小组合作探究。
(1)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组织各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然后汇报。
4.引导学生直接说出7÷8的结果。
设计意图:由借助学具分月饼到直接计算除法算式的结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5.根据除法算式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6.巩固应用。
(1)5÷8= 9÷13=
(2)比一比,算一算。
3÷4= = 7÷8= = 5÷9= =
7.拓展延伸。
根据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让学生试一试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强调b≠0,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0也不能作分母)
亿以内数的读法
分数和百分数
步测和目测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简单的分数减法
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被乘数中间有 0 的乘法(参考教案二)
平行线
数学四年级下学期 第六单元测试题
年、月、日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参考教案一)
归一应用题(参考教案一)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
垂直
小数的性质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一)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认识
乘法估算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参考教案二)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乘除的巧算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二)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 0 的乘法(参考教案二)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