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2
收藏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至关重要的一环。
许多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抓好概念教学对于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概念教学的契机,借以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会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
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
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可采用的步骤。一是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二是数学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与问题情景中的巳知概念比较,弄清与原概念的共性、与已经知概念的异性。
用字母表示数练习一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
表内乘法(一)―应用乘法解决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七加几
11-20各数的写法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二)
长方体的认识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和复习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人教一年级上《数一数》3
分数乘以整数1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
第一册《加减法》(一)
反比例的意义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整理与复习
第一册《加法和减法》
分数除以整数
11-20各数的认识(2)
分数应用题(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0以内的加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
列方程解两、三步应用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测量―吨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应用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