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收藏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习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国旗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中国国旗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国旗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国旗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中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国旗。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
生1: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写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复习同步练习
八年级数学分式专项训练题4
八年级数学平面上的点坐标同步练习2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考试试题1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课后检测试题11
八年级数学平面上的点坐标同步练习1
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概率初步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测试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课后检测试题12
八年级数学图形的相似单元自测卷
八年级数学分式同步练习3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课后检测试题15
八年级数学分式及分式方程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分式同步练习4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课后检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课后检测试题14
八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同步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单元测试题1
八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检测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题2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单元测试题2
八年级数学算术平方根练习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模拟考试试题3
八年级数学分式整章水平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二次根式综合同步练习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同步练习2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同步练习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