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根据算式填空。
算式:8÷2=(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里面有( )个( )。
二、仿照例子编出两道不同的应用题(提示:数量不变,应用题的事件可以变换成不同的内容)。15÷3=5例:
(1)有15名同学,平均分成3个小组,每个组有几个人?
(2)有15名同学,每3个人为一个小组,这些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三、三年级组买回16个实心球,12副羽毛球拍。
(1)把买来的实心球平均分给三年级的4个班,每个班分到几个实心球?
(2)如果每个班分4副羽毛球拍,能分给几个班?
(3)要想把这12副羽毛球拍恰好分完(分给全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几副羽毛球拍?
四、桌子上有一些钮扣,只告诉你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桌上有多少个钮扣?
参考答案
一、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学生。这道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基础上安排的,重点是想通过这道题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以及这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解答: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8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4 )。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8 )里面有( 4 )个( 2 )。
二、分析:这道题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
目的:(1)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2)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3)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编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学习了数学,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4)渗透学习数学要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题目。(5)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本质上意义不变,可以变换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事件变化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条件,而内在的联系是不变的。
解答:略三、分析与解答:在解答这道题的每一问以前,需要学生们首先进行选择。因为如果单看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因此,在解答每一个问题前,首先要选择好要解决所求的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再进行解答。
(1)16÷4=4(个)
(2)12÷4=3(个)(3)12÷4=3(个)
注:(2)与(3)如果只看列式,会觉得这两道题是一样的,但无论是从条件上来讲,还是从每个列式的意义或者每一个结果表示的意义上来讲,都是不同的。四、分析与解答:
要想解决这道题,先要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道题的突破口有2句话,即“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由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如果按照几个几的思路去考虑,两个因数的积是一个大于10小于20的数,(2)两个因数是相同的。这道题我们不妨采用枚举法来解答,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可以先根据分析的第二条写出所有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
2×2=43×3=94×4=165×5=256×6=36再由分析的第一条可以知道只有算式4×4=16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整式计算能力训练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单元测试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八年级(上)数学试题
初二数学(上)第一次月考
八年级数学(上)期末试题
初二数学单元测试卷《数的开方》
八年级上学期秋第一次月测
八年级(下)数学期末综合练习卷(3)
八年级上数学期中检测题
八年级(分式)复习题
八年级《分式》水平测试(C)
八年级(上)数学半期考试卷
八年级(上)数学期中测试卷
整式的加法和乘法练习
八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测验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初二数学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资料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期末复习试卷(一)
中心对称图形(一)基础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习题精选
八年级数学《整式》单元测试题
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一章单元测试题
初二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题
初二数学(上)期末复习题
初二数学第一学期末测试模拟卷1
初二数上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八年级数学(上)全等三角形单元检测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