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收藏
1.温故法
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2.类比法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自己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就能很快地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3.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
如,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的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
A”,要求自己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0.5×x=3.5”,擦去等号及3.5,变成“0.5×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自己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4.置疑法
通过揭示数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新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5.演示法
有些教学概念,如果把它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为丰富,则会收到良好效果,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重要的是建立“倍”的概念。引进这个概念,可出示
2只一行的白蝴蝶图,再2只、2只地出示3个2只的第二行花蝴蝶图,结合演示,通过循序答问,使自己清晰地认识到:花蝴蝶与白蝴蝶比较,白蝴蝶1个2只,花蝴蝶是3个2只;把一个2只当作1份,则白蝴蝶的只数相当于1份,花蝴蝶就有3份。用数学上的话说: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把白蝴蝶当作一倍,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自己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地触及了概念的本质。
6.问答法
引入概念采用问答式,能在疑、答、辩的过程中,步步探幽,引人入胜。
7.作图法
用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已学过的图形,是学习几何的最基本的能力。通过作图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可以从画图引入这些概念。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综合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3.1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人教版)
初一数学《有理数》单元达标测试题(苏教版)
2014湖州市吴兴区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检测题(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检测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测试二(苏教版)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测试题一(苏教版)
2014北京市东城区南片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
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达标检测试题(苏教版)
初一数学上册《有理数》综合测试题(苏教版)
2014雅安市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检测试卷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测试题一(苏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4.3角的度量》检测试题(人教版)
初一数学《4.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测试题(人教)
初一数学第一次月考综合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综合测试带答案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测试题(苏教版)
初一数学《4.1点、线、面、体》检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整式的加减》检测试题(人教版)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测试题二(苏教版)
初一数学《4.4角的比较3.4余角和补角》测试题(人教版)
2014重庆一中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检测题(北师大版)
2014年初一数学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训练题(青岛版)
初一数学《2.2 整式的加减》检测试卷(人教版)
初一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例题测试(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1.5乘方》检测试题(人教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