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收藏
高三数学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是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系统的梳理、整合,从而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
复习之初,先定方向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显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深”度。因此复习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譬如只参加高考的同学就没有必要去学习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等竞赛内容,也没有必要花过多的精力在不等式的证明上,而对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初等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上则要力求掌握。
什么是基本的、必须要掌握的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确认,就是看教材的目录。比如从不等式这一章教材目录上看,不等式的性质是基础;不等式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则是重中之重);对基本不等式则需思考:何为“基本”?在数学中如何体现出来;而不等式的证明仅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这样在复习时方向就明确了,有利于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我们还可以将上述看目录的方法延伸到整个教材,来看章节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会梳理、形成能力
仍以不等式为例。
1.追根溯源,梳理知识我们可以从溯源开始,即知识是如何发现、发生、发展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比较准则是不等式知识的源头,很多问题最后都会归于比较准则。如下例:
例1:比较 |a+b|/1+|a+b|与|a|/1+|a|+ |b|/1+|b|的大小
由比较准则可知:a>b,c>0→ac>bc(不等式性质3),在上述基础上可知:若a>b>0,m>0→am>bm→ab+am>ab+bm→b+m/a+m>b/a(两边同时乘1/a(a+m))因为:|a+b|≤|a|+|b|→|a+b|/1+|a+b| ≤|a|+|b|/1+|a|+|b|=|a|/1+|a|+|b| + |b|/1+|a|+|b|≤|a|/1+|a| + |b|/1+|b|
因此|a+b|/1+|a+b|≤|a|/1+|a| + |b|/1+|b|
从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复杂、未知的数学问题总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转化,回归到基本的问题。学习数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培养这种不断转化的能力,如果能将一些常用的结论或常见类型问题模型化,则将提高转化的能力,缩短转化的思维链。而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时适时地整理问题的来龙去脉,理清问题解决的逻辑过程会有助于加速转化能力的形成。同时要注意不要局限于题目本身,还要注意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如在性质3的基础上还有,若a.>b>0→02.多角度审视,追根溯源是纵向的梳理知识发展的逻辑过程,多角度审视则是横向联系努力联想,使知识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很有好处。如:
例2:已知:a,b∈R+,ab=a+b+3,求ab的取值范围。可以从四个视角解决问题。视角一:从基本不等式入手;视角二:构造定值运用基本不等式;视角三:构造方程;视角四:转化为函数问题。不难发现,求变量范围问题基本的途径是通过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或解关于此变量的不等式)或运用函数的单调性。从而我们找到了解决范围问题通性、通法。
3.关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无处不在,如:
例3:。集合A={x|1≤2x2-3ax+a2-a≤2}的子集恰有2个,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由二次函数图像可知y=2x2-3ax+a2-a恰与直线y=2有一个交点,即与直线相切。
即△=9a2-8(a2-a-2)=a2+8a+16≤0→a=4
将一个解不等式组的问题转化为函数图像与直线交点的问题,即向函数问题转化,根据图像又可以转化为方程问题。
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之自己的学习体会
谈谈高效课堂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学心得:用爱来感悟
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课堂的教学效果怎么提高
课堂效果提高从哪入手
对新教材有哪些新的认识
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
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差异
只有创造才能有收获
考试之前应该注意两点
让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 谈谈我的收获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对广泛领域的知识和理解的探究
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恰当的提问与有效的追问
备好数学课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
教师的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上好复习课的三点思考
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