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对称图形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美丽的对称图形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美丽的对称图形

美丽的对称图形

2015-09-03 收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68页

设计理念:

本节课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来进一步认识对称图形,感受对称美,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 建构。

课堂实录:

一、引入新知

1.揭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对称图形。(出示课题)

2.了解起点

师:听说过对称吗?(听说过)你能说说对称图形是怎样的吗?

生1:两边一模一样的就是对称的。

生2:折起来,两边没多也没少。

生3:像剪刀(学具)这样,两边一样就是对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对称并不陌生。

二、探索体验

(一)认识对称图形

1.尝试判断

师:根据你的经验,以上图形你认为哪些是对称的?为什么?

生:①③④是对称,②⑤不是。

师:有不同意见吗?(没有异议)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师:观察是一种好方法。除了观察,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进一步来验证?

生:可以折一折。

2.操作交流

师:那我们动手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指名演示)

师:是随便折吗?

生:要对折,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对折,像③要斜着对折

师:对折后,发现两边怎么样?

生1:两边不多也不少。

生2:两边点对点,边对边。

师:点对点,边对边,不多也不少就是完全重合。

3.揭示概念

师:像这样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对折 两边完全重合)

师:为什么②⑤不是对称图形?

生:横着、竖着、斜着,不管怎么折,它们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

师:你能想办法把②变成对称图形吗?

生1:把左边下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上面。

生2:把右边上面的小三角形移到下面。

生3:可以把两个小三角形都去掉,也可以在左上和右下的地方都添上一个。

(二)认识对称轴

1.动手操作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剪。)

师(请剪得快的同学):你是怎么剪?

生:我先把纸对折,再剪就好了。

师:为什么要先对折?

生:因为对折再剪,两边才会一样。

师:(不会剪的同学)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点点头)

师:想不想再试一次?(学生再次活动)

2.观察取名

师:同学们,你们剪的对称图形形状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个相同的点,你们发现了吗?(都有一条折痕)对,画出来就是一条直直的虚线。(教师板演)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1:中间线。

生2:中分线。

生3:对折线。

生4:对称线。

师:同学们很有创造性,想法都不错。数学家取的名字跟你们差不多,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沿着这条对称轴对折,对称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可见这条对称轴很重要。请同桌交换作品检查,并用笔和直尺画出对称轴。

三、联系生活

1.举例

师:像这样的对称物体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小朋友听?认为对的,点点头,有意见,摇摇手。

生:红领巾、衣服、裤子、树叶、蝴蝶、人

教师做动作。问:这样,是对称的吗?怎样才能变得对称?请你们摆一个对称的姿势。

2.欣赏(播放课件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看着这些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补充课题:美丽的对称图形)

四、深化认识

1.辨一辨

师:这里有一些图形,请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他们是对称的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2.找一找

找出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等图形的对称轴。

(小组活动交流)

小结: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一条,有的有两条,有的有无数条。

3.猜一猜

出示3、A、美的一半让学生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师:你还想到什么?

生1:数字中8也是对称的。

生2:字母B、C、D。

生3:B不是对称的,它上面小下面大。

生4:H、W、M也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26个字母、数字或我们学过的文字当中有哪些是对称的。

生5(自豪地说):我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对称的,那是日。

师:对称真是无处不在!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对称图形又美丽又奇妙。

生2: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美丽的对称图形,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师:对呀,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做有心人。

教学反思:

1.尊重经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起点十分重要。

在生活中,学生对对称并不陌生,但其认识仅仅是生活积累,直观而肤浅。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展现学生对对称原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淀;在尝试、纠偏中,逐步清晰、完善对称概念;并运用对称的特征剪对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折痕取名引出对称轴每个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使概念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2.关注体验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学生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尝试判断,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尤其在做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得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顿悟。当出现一部分学生剪得慢,甚至剪不出来的情况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主导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资源,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探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尝试失败反思再创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并获得情感体验。尽管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充分体现了学生悟的过程。

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但也给教师留下了一些思索:教学中学生动手多,如何组织课堂使之活而不乱呢?如何合理调配教学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