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收藏
1、学会从题目入手
纵观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加强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考察。这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大大加强。如何才能提升思维能力,很多考生便依靠题海战术,寄希望多做题来应对多变的考题,然而凭借题海战术的功底仍然难以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以至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解题思路随意造成的,并非所谓“不够用功”等原因。由于思维能力的原因,考生在解答高考题时形成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找到解题的切入点,二是虽然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做这做着就走不下去了。如何解决这两大障碍呢?
寻找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从求解(证)入手
遇到有一定难度的考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已知出发,岔路众多,顺推下去越做越复杂,难得到答案,如果从问题入手,寻找要想获得所求,前提是什么?也就是必须要做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找到“需知”后,将“需知”作为新的问题,直到与“已知“所能获得的“可知”相沟通,将问题解决。事实上,在不等式证明中采用的“分析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这种思维称为“逆向思维”——目标前提性思维。
怎样才能高效率做题达到瞬间解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学起来也十分容易,难的是思维的转变和做题模式的改观。
我们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但要求学生形成可观的审题思维。要学会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去寻求知识点做题,而不是利用大量做题累积“知识点经验”做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道考题题目和条件之间必然有关联性,必定有方法可以做出来,但是很多时候知识点用的多不多?知识点所占的部分在考题出现过程中基本上属于过渡型桥梁阶段。我们要高效率做题,自然要从题目本身入手,寻求题目和条件中的蛛丝马迹做题。
考试的本质就是考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与出题者之间的博弈,出题者完全明白题目是怎么出的,中间省略了什么过程,要把什么条件补上才能形成完整的答题,但是水平较高的考生会不自觉地根据现有条件可观的推导缺失信息,自然而然的引出知识点,从而把题做出。大部分考生依赖做题经验首先想到知识点,再由这个知识点多方向推测,最终验证出结果,或者由于方向过多导致明明知识点会,而无从入手,导致花费大量时间或丢分,甚至错误的用类似知识点去思考,这是对考试认识的不足。
二项分布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1.2.1排列(一)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1.3.1二项式定理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1.3.1二项式定理(一)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4)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2.2.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一)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二项式定理习题课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二)课件人教A版(选修2
1.2.2组合(一)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2.4正态分布(一)课件人教A版(选修2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三)课件ppt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二)课件ppt
1.2.1排列(二)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2.2.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二)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课件ppt
1.3.2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课件
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课件人教A版(选修2
1.2.2组合(二)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1.2.2组合(三)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1.3.2“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二)课件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1)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四)课件ppt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复习课课件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
2.2.1条件概率(一)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3.2独立性检验的思想及应用(一)课件人教A版(选修2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二)课件新课标人教版(选修2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课件人教A版(选修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