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收藏
今天看《小学数学教师》这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教学案例,现分享如下:
一个教师参加比赛,课例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24时计时法”。刚上课教师问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接着教师说道:一个老奶奶坐9时的火车去北京,可是她到火车站的时候,火车已经开走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问题一出,便有很多学生回答。有的说:“奶奶去晚了,火车开走了”“奶奶年纪大了,记错时间了”“火车临时改时间了”等等,回答问题的很多,但没有一个是老师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师便急了,直接说“因为奶奶的票是上午九点,可她是晚上九点去的,所以没赶上”。孩子听了,还是一头雾水。
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为什么非要使用情境,完全直接导入就可以。给出一个钟表,指针指向12,问问孩子们这个时间大家在干什么,为什么说的事情会完全不同呢?从而引出“24时计时法”。后来,专家又针对现在数学教学的情境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数学教学有一个误区:无情境不教学。这其实是错的,没有必要的情境看似花哨,其实对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孩子觉得一节热闹的课,而不是一节有营养的课。我们在一节课结束后,不是让孩子只记住几个片段,而是真正收获知识。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有时候为了让课堂精彩设计了一些自己都觉得难以继续的情境,可是不加人情境又怕别人觉得淡而无味,所以我也是比较苦恼。
沪教版一上数学教案:《数楼—分成几和几》
《加与减》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
《秋游 加法》
《对应与比较》
《合与分》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可爱的校园》教学设计(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填未知加数》
数学一上:《认识11~20各数》
数学一上:《认识>、<和=》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三课时
《小胖下车》
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第7、8课时
《6、7的加减》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连加连减》
《比高矮 比长短》
《绿地》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比多少》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
《小胖过生日》
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第四课时 教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9加几》说课稿
《20以内的加法-整理加法表》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可爱的校园》教学片段与点评
《认识物体》
数学一上:《认识1—5》
《7、6加几》
数学一上:《加法和减法(一)》
《6—10的加减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