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更有针对性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更有...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怎样让初中...

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更有针对性

2017-02-16 收藏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先进行理论推理和说教,然后通过课题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模式缺乏必要的互动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到能力的生成过程。新课改就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要求我们设置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生成中来。通过体验让学生积极反馈信息,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侧重和方法。下面,我们就联系多年一线教学实践谈一谈怎样指导和运用学生反馈信息提升课堂效率。

一、以和谐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反馈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而课堂是动态过程,一个班级那么多学生,我们要想弄清他们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要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积极反馈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承认学生的认知差异,要能鼓励学生主动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解不开的疙瘩反馈出来,这样才便于我们对症下药,及时修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反馈中获得良性认知。

我们以下题为例说一下如何鼓励学生反馈:看下图,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线段BC上有动点E(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新课改以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现在中考数学也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型试题。这类题就是这个类型,其中的三个问题也正好反馈三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先让学生尝试解答此题,然后我们搜集解答结果(信息反馈):①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没能打开思路,第一问也没能解决;②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能解答第二问;③剩下的学生能解答到第三问。我们根据这个解答信息反馈就能将学生分成三个认知层次,然后设置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案。为了让学生敢于反馈,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对找不到思路的学生进行呵斥,要根据他们的反馈分析根源:没能打开思路的学生是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相关逻辑关系。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相对简单的几何证明题进行培养,让他们掌握做辅助线的技巧;对层次②的学生我们要加强二次函数问题及相关区间与最值问题的指导和练习……经过这样的反馈和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也不会在遇到问题时讳疾忌医了,为高效课堂奠定了氛围基础。

二、指导学生动手体验解题过程

我们捕捉到信息反馈以后,就要认真分析这些反馈隐藏着怎样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便于针对性的指导。其实数学作为一门很实用的工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小编建议,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反馈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三、根据信息反馈要适时调整教学

课堂不是静态的,是师生多边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也不能只是套搬课前备案,我们要及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调节课堂进度和侧重点。

1.适时捕捉反馈,调节教学进度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肯定存在认知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前进。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捕捉学生的认知动态,这样才能摸清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如此设置,在学生感觉都理解比较透彻的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而在学生都理解有困难的地方,我们可以多给出互动、体验和讨论的时间。在不同层次认知不一样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指导和启发。

2.结合练习反馈,调节教学侧重

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及时转化成应用能力,我们提出了鼓励互动和体验的学习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学生操作进行适时把控,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掌握学生完成习题的速度和质量。这样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如果发现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

,我们就可以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提高课外练习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如果课堂练习不理想,那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将大家没有掌握的知识再讲解一遍,课外练习也要提出侧重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本文是我联系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结合学生问题反馈进行针对性数学教学的分析与探讨。总而言之,学生才是课堂的根本。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只顾灌输知识,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认知速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