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1
收藏
7:59:32周三上午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后,感到这一节课王老师处理得特别细致、实在,令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向组内各位老师请教。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王老师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学生感受比的价值和数学的文化价值,用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眼光。短短的三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富有层次、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特别是板块二“探究发现,认识比”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层次1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层次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比。并且在每一层次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层次深入理解比中,先由例2使学生认识到两个不同量之间可以用比,进而揭示比的意义,最后自学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流程是非常有层次感和厚实的。
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中,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例2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从同类量的比跨越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教材特意安排学生在具体的、熟悉的例子中,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理解比值的实际含义。老师指导学生自学,部分学生在读完这一题时也许能够马上得出两位同学的速度,引导他们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师适时追问,“例2中小军的速度和时间可以比吗?”促使学生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像这样多次比较层层深入思考,对学生思维发展,真正从意义上理解比是非常有益的。
四、对教材把握非常到位。
在这部分内容中,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像王老师一样多一些理性,简洁,真实!
数学分支巡礼之九:代数几何
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分支巡礼之八:微分几何
数学分支巡礼之十六:复变函数论
数学思维方法之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分支巡礼之十七:泛函分析
数学分支巡礼之十:射影几何
数学分支巡礼之五:欧式几何
数学分支巡礼之二十一:模糊数学
数学分支巡礼之十三: 微积分学
什么是数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结构
什么是数学
数学名称的由来
数学分支巡礼之十二:分形几何
数学分支巡礼之二十二:运筹学
“压岁钱”与“赈灾小银行”
什么叫做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
最高的与最矮的
数学分支巡礼之三: 高等代数
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教育
数学分支巡礼之二十:数理逻辑
祖冲之
国王无法完成的赏赐
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的重要性
高斯
数学分支巡礼之二十三:计算数学
数学分支巡礼之二:初等代数
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
世界数学史册上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研究成果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