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1
收藏
7:59:32周三上午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后,感到这一节课王老师处理得特别细致、实在,令我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向组内各位老师请教。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王老师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3、学生感受比的价值和数学的文化价值,用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眼光。短短的三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富有层次、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特别是板块二“探究发现,认识比”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层次1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层次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比。并且在每一层次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层次深入理解比中,先由例2使学生认识到两个不同量之间可以用比,进而揭示比的意义,最后自学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流程是非常有层次感和厚实的。
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中,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例2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从同类量的比跨越到两个不同类量的比,教材特意安排学生在具体的、熟悉的例子中,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理解比值的实际含义。老师指导学生自学,部分学生在读完这一题时也许能够马上得出两位同学的速度,引导他们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师适时追问,“例2中小军的速度和时间可以比吗?”促使学生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像这样多次比较层层深入思考,对学生思维发展,真正从意义上理解比是非常有益的。
四、对教材把握非常到位。
在这部分内容中,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像王老师一样多一些理性,简洁,真实!
2014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2014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题
苏教版2014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小学寒假作业三年级数学练习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2014寒假三年级数学作业练习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小学2014三年级寒假数学作业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寒假作业数学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参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练习作业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寒假作业练习题
2014三年级下册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寒假三年级数学作业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寒假作业数学及答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2014
小学数学三年级寒假练习作业精炼
小学生2014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
西师大版寒假作业三年级数学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练习作业题
2014小学数学三年级寒假作业题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冀教版2014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2014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练习
2014三年级寒假作业数学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质检题
2014年寒假作业三年级数学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苏教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