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9
收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搞不好的。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2、分成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线、射线、线段、角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直观能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如对顶角是相等的角、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等等。这个阶段,应该看到学生从数的学习转入对形的研究是很大的变化,而对形的学习开始又接触较多的概念,所以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难以适应,不少小学时的优等生适应不了这一转变,以致学习掉队了。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注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出发,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图形抽象出一般的本质属性。并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基本概念。例如讲直线这一概念时,问:你能画一条完整的直线吗?学生感到问题提的新鲜,谁不会画直线呢!有些莫明其妙,我指出:一个人从出生记事之日起,一直到老为止也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正因为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才用画直线的上的一段来表示直线,但决不止这么长!这样学生在开头对直线就建立了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印象。又如在学过角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回答: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在学习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后,可以问:与90互为余角吗?与180互为补角吗?并要求用因为,所以,根据的模式回答,这能使掌握线与角、角与角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熟悉推理谁论证的日常用语,逐步养成科学判断的习惯。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论证的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定义、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辨别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做法是:(1)分步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的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加注理由的练习题,主要在第二章,这无疑把学生引入逻辑推理的王国,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它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每个例题,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个练习,并强调推理论证中的每一步都有根据,每一对∵都言必有据,都是有定义、定理、公理做保证的。此外,还要学生象学写作文一样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对较复杂证明题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全等三角形以后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每个条件,包括求证的内容,要一个一个地思考,按照定义、公理或定理把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得出新的条件,延伸出尽可能多的条件,避免忽视有些较难找的条件,同时不要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比如图形中的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等等。
二年级数学口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儿童乐园课件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复习2
二年级数学1吨有多重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除法课件
二年级数学乘法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东南西北
二年级数学多位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7的乘法口诀2
二年级数学对称
二年级数学动物聚会1
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1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大数3
二年级数学认识路线.
二年级数学过河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大数2
二年级数学分桃子
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决1
二年级数学册总复习课件
二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统计与猜测
二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复习与整理
二年级数学统计3
二年级数学2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分苹果2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二年级数学认识路线图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