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6
收藏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预设多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但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多变的,并不是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都在我们的预设之内。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范围,该如何处理呢?这往往考验着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前段时间,在听教师交流课时,就在课堂上出现了这种情况。
案例一:
学习内容是二年级上册《小熊开店》。主题图给出的信息有:布娃娃一个9元、小汽车一辆5元……等。本节是通过对比:画图法、文字描述列举法、点子图、表内乘法口诀求商等多种方法求商,得出用“表内乘法口诀求商”更简洁。读图找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等几个环节结束后,进行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提出:50元钱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教师首先肯定了该生提出的问题是符合要求,但在解答该问题时,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而且告知学生“目前无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所学知识”我们都知是乘法口诀无法直接应用,因为我们所学是1~9的乘法口诀。但这个问题真的就无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其实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即可解决,只是过程要漫长一些。如果把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可能会影响任课教师的预设教学流程,甚至讲不完预定的内容。同时,老师对学生问题的否定,也否定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我觉得换成下面的处理方式会更好一些。放手让学生来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5个5个来数,10个5是50,50里面有10个5,所以50元能买10辆玩具汽车。
方法二:前面刚刚解决了20元可以买4辆玩具汽车,50可以分成20和30,30元可以买6辆玩具汽车,这是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出的,4辆加6辆就是10辆,50元可以买10辆玩具汽车。
……
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想法。
即便学生没有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能否用解决第一个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的多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解决呢?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及时把握好课堂生产问题,并充分利用,会为课堂增添一抹靓丽的风采。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源泉。
2014年小学数学故事《狐狸开公司》
最新小学生数学故事:渔夫和草帽
小学生数学故事最新:几何之父——欧几里得
小学生数学故事巧用抽屉原理
小学生数学故事最新:倒推转化巧拿硬币
小学生数学故事最新《被墨水盖住的算式》
小学生数学故事乐乐球里的数学
小学经典数学故事从蜘蛛想到的
小学生2014年数学故事《渔夫和草帽》
小学生最新数学故事规矩与方圆
2014小学数学故事《增加趣味性》
小学数学故事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小学生《高斯念小学》数学故事
小学经典数学故事《戏说颠倒介绍》
小学生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2014年小学生数学故事灯谜
小学生趣味数学故事《鲁迅巧对奇联》
小学生趣味数学故事《印度王》
小学生数学故事2014:鲁迅巧对奇联
小学生数学故事挑战出来的公式
小学生趣味数学故事别人不知道
最新版小学生数学故事:破碎的数
小学生数学故事宋代数学教育家
人教版小学生数学故事《数学与音乐》
小学生数学故事《一张大面额人民币》
小学生最新数学故事:哈密尔顿如何周游世界的
小学经典数学小故事《神秘的数字“2”》
小学数学故事最新《晚清数学总教头》
2014年小学数学故事《苹果、鸡蛋和鸡》
最新的《杯子里的互质数》数学故事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