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中考数学答题技巧:选择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课后练习题:第二学期
2016年中考数学必做试题
一年级数学下第7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2016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试卷(人教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下册):分类与整理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试题
2016年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练习题:下学期
2015-2016学年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七单元自测题
2016年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米练习题:浙教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减法同步练习题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进位加法课后训练题
学年2016中考数学考点:分式的通分
2016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浙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米同步练习题
2016学期中考数学试题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钟表练习题精选
2016中考数学考前考点:整式
中考数学复习技巧:应用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加与减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练习题:第二学期
2016中考数学考前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检测试题(青岛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厘米同步检测题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法课后练习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位置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观察物体
中考数学考前专题练习2016学年
2016年中考数学备考必做试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复习资料: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