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动员理论数学教育启发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资源动员理论数学教育启发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资源动员理论数学教育启发

资源动员理论数学教育启发

2016-11-23 收藏

[摘要]

资源动员理论本身是对于大规模社会运动的解读范式,乍看之下似乎与教育并无关系;但仔细关照理论中的社会动员就会发现,这种动员模式在目的上与课堂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十分类似他们都是试图借由某种工具(资源),调动起客体(群体)的积极性,以互动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

[关键词]

资源动员理论;教育;启发

资源动员理论,本是对集体社会行动的范式,社会资源动员理论是对资源动员理论进行修正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中逐渐萌芽,70年代开始发展,到80年代逐渐被接受。这种理论假设集体行动是理性的,针对非革命性的社会运动,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资源动员,指对广泛意义上集体行动可以利用的资源的研究,二是社会运动的动员背景。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学生组成的班级视作一个次级群体,这样,这一群体就成为了有组织、模式的研究对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活动,无疑是一种集体行动(学习)的构建,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将教育视作一种社会的集体行动;这样,集体行动自然就可以经由我们上面提到的资源动员理论对教育行为进行思考,从一个有趣的角度解析数学教育对于从小学一直延伸至高等教育的、经常被视为难学的数学学科来说,如何完成这一动员,意义更为明显。上面提到,资源动员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因此,我在此将分两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资源动员:善于利用有助于促成学习行为的资源

在资源动员方面,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解就是理性地考虑成本收益来达成社会动员。这一经济地思考路径对我们的数学教育似乎有一些启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有限的教育手段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成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里笔者有两个想法。首先,注重工具资源的合理使用。在今天,电化教育工具已经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事物,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两种工具资源同样重要的地位:板书的线性叙述模式和书写速度,相较展示迅速的电脑幻灯片,更为人脑的思维所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如果一直以过幻灯片的形式结束,很可能超出接受知识的极限,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注重工具资源的合理使用,要求注重传统与现代教学工具的交叉使用,匹配学习群体的实际能力,达到最优解。其次,关注教师自身修辞术的培养。修辞术(Rhetoric)最早是由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套阐释体系,重要作用在于提高说服的可能性。在本文讨论的问题中,知识被接受也是演讲者(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修辞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演讲基本是由三个角度组成的逻辑的成分、道德的成分以及情感的成分。这暗示着作为演讲者,教师应该学会在教育传播中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动人。成功的说服是让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角度上理解知识对于数学教育来说,就是既要理解数学知识的理论依据,也要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更高的数学学习中有更好的学习基础。

二、成员动员:善于调动学生情绪,合作完成集体学习

一项成功的集体活动,除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还要有积极的成员参与。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目标在于所有学生掌握了应该学习的知识。数学本身与生活关联相当密切,尤其对于基础的数学知识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因素的过程;因此,学习者本人的主动涉入对于学习的效果有很强的作用。对于教师,动员成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将数学知识置入一个现实的语境之中,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现实性。在引入新学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注意搜集、引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例子,避免使基础数学变成抽离实在的空壳模型,这样,数学课程本身才不致变得更枯燥。此外,动员成员学习,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动员,还有成员间的动员。班级的同学们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环境之中,彼此之间都会有所关联,善于记住同学间的关系作为动力,以合作的路径鼓励成员的学习,达成预订的学习目标,加强教学的互动,让课堂变成一个不只是单向传播的环境。

综上,社会资源动员理论虽然是一个针对社会集体行动进行分析的一套理论,但是其理论框架对于分析微观的社会群体,仍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对于本文所讨论的数学基础教育问题,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结论。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拙见,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点。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