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视角下数学教育论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教学方法视角下数学教育...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教学方法视...

教学方法视角下数学教育论文

2016-11-23 收藏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会有不同,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比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更灵活,创新能力会更强。所以课程标准的编写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等等。我国现代的课程标准已经进步不少,它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要求,它的制定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它要求要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课程新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把数学当做一种工具,有了数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计算、推理、运用、证明等等,还可以把数学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为其他学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还可以把数学看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一种手段,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拓宽视野。总而言之,有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标准,就有了相应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评价等等,同时也会对中学生数学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它是实现教育标准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重要,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以说什么样的教材便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在符合课程标准前提下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类教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和班级情况自由选择,合理运用。新教材的编写都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以及社会中的现象,和我们的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表现为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到更合理、更广泛的运用。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脱离实际。但是这些问题还要把数学的魅力体现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价值。在新教材编写内容来看,它体现了知识的应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这比原来的教材要进步不少。新教材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背景,了解作者的编写意图,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是学生提高能力的教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想象,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共同合作交流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谈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数学技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有的教师还达不到这种要求,不能转变教学思想,所以今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和学习。在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但是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要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教材进行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好教材,发挥它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提高。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鲜亮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数学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评价,通过评价可以考察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评价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停留于表面,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好与坏,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其实,教师应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合适的评价,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描述,不能只用好、不错等词语来概括,对学生的评价要多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的评价,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