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收藏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趣味性。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强,自制能力较差,理解能力不高。针对这些特点,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避免过多的书面语言,生涩难懂的提问学生听不懂,更不爱听,如果能够运用幽默形象的语言来提问,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简练,过于冗长的提问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知道教师提问的方向是什么,再加上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因此必须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中学习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
根据维果茨基理论推断,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将儿童的思维发展置于最近发展区的时候,学生的发展能力才会最大程度的发掘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的设计既不能过难,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跳起来也无法够到,也不能过易,简单的非对即错式提问将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和意义,更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的答案。真正艺术性的提问设计必须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难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有效的最近发展区,保证提问设计的科学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启发性。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具有启发性的教育,不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什么,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得什么。众所周知,数学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提问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好奇,进一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当然,启发性的设计不仅反应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表现在适时的引导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思维特点进行有效引导,摒弃处处皆问的盲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具备层次性。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不应当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当面对所有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拾阶而上,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关注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思考的机会,享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逐步开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模式实现分层提问,给优等生拔高的机会,给中等生探索的机会,给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只有提问具备了层次性,才能提高数学课堂参与的广泛度,提高课堂效率。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曾经说:任何科学与知识的增长皆始于问题。的确,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师提问设计的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层次性等都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开拓进取的思想,灵活创新的意识,以具有艺术性的提问关注每一个学生,为数学课堂增加灵动的一笔。
浙教版七上5.1一元一次方程(精品)课件
浙教版七上4.3代数式的值课件1
浙教版七上2.2有理数的减法(2)课件
浙教版七上1.2有理数课件2
浙教版七年级上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件
浙教版七上3.2实数课件4
浙教版七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课件
浙教版七上7.8平行线课件2
浙教版七上4.2代数式课件2
浙教版七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课件
浙教版七上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课件
浙教版七上2.2有理数的减法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3.5实数的运算课件3
浙教版七上4.5合并同类项课件1
浙教版七上4.5合并同类项课件2
浙教版七上4.2代数式课件1
浙教版七上有理数乘方(1)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期中复习(有理数的运算)课件
浙教版七上7.5角的大小比较课件2
浙教版七上2.1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课件
浙教版七上2.7精确数与有效数字课件1
浙教版七上计算器的开方课件
浙教版七上6.2统计表课件4
浙教版七上从自然数到分数课件
浙教版七上5.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2)课件
浙教版七上2.4有理数的除法课件2
浙教版七年级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课件
浙教版七上5.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1)课件
浙教版七上3.3立方根课件(汪海良)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