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收藏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依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3.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
1.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评价要点:
1.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判断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方法。
2.掌握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的方法。
3.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2时=( )分 60秒=( )分 60分=( )时 1星期=( )天 (二) 新知学习
课题:认识年、月、日。
1、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教学 P47 例1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31天有哪几个月?30天有哪几个月? 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教学 P49例2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840 1902 1955 2000 2009 2100 1996 1987 1994 2008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二、归纳
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 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三、小结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四、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平年1年有多少天?是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3.为了算出全年的天数,平平把12个月每月的天数都加了起来。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列出算式。
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
6.张华今年5月份满10岁,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7.小组内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8.用下表制作一个明年1月份的月历。
9.填空
(1)1年有( )个月,是31天的月份有( )。
(2)1年有( )个季度,一个季度有( )个月。
(3)平年有( )天,闰年有( )天。
(4)平年的2月有( )天,闰年的2月有( )天。
(5)2年=( )个月 3个星期=( )天。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3
高一数学求函数的值域1
高一数学直线与方程
高一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2
高一数学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
高一数学函数的零点1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
高一数学直接证明
高一数学排列组合
高一数学异面直线的有关概念和原理
高一数学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高一数学平面课件1
高一数学投影与三视图
高一数学函数的最值与导数
高一数学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
高一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高一数学平面课件2
高一数学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高一数学总体特征数的估计1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1
高一数学函数的奇偶性2
高一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
高一数学指数扩充及其运算性质2
高一数学排列1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1
高一数学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应用
高一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3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