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苏教版二上...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2016-11-22 收藏

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 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3)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

(4)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

观察并比划图钉的长、食指的宽。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往往混淆数字与刻度线的概念,在这里有必要强调长度是以刻度线为准的,为后面正确测量打基础。同时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去举例并比划,形成表象,加深印象。]

3、感知几厘米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就是(2大格),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比划一下吗?

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师比划),2厘米长吗?

(2)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由于学生初步有了1厘米、2厘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采用先估计、后测量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不断渗透几厘米就是几大格,旨在为后面的多种测量方法作铺垫。]

(3)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使用“你还想知道…”的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主人的尊重,以积极良好的态度与伙伴合作,进一步认识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用厘米量

1.刚才我们已经比划了几厘米的长度,它们长吗?所以如果用厘米量物体长度的话,一般都是量比较短的物体。

那怎么量呢?想不想学?

2.指导量的方法

我们先来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请小朋友看清楚量的方法。

演示同时讲解:先把直尺靠上去(斜),这样量行吗?为什么?然后把铅笔的左边一端对着哪里?(先演示)最后看铅笔的右边一端对着几?是几厘米?如果对着8呢?

3.生操作

(1)看清楚了吗?请小朋友按照这种方法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纸的短边。

(2)判断:老师发现小朋友出现了不同的方法。出示4种不同的量法,生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① 放斜了。②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③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④左边一端对着2刻度线。

(3)再请小朋友量一量长方形纸的长边,看看是几厘米。

[由于量长度是本课重点,所以这里用先演示,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为学生展示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量长度的多种方法,特别是最后一种方法,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争论,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大约几厘米

(1)你还想用厘米量桌上的什么东西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去量一量。生操作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里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与伙伴合作进一步学会正确测量,同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引出了下面的大约几厘米。]

(2)量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碰到什么问题?(纸条的边不是整厘米)

(3)对,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比如:(出示两条接近9厘米的线段。)

a.这条线段的长正好是9厘米吗?而是怎么样?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和9厘米非常接近,那可以怎么说?

b.(出示另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是多少呢?你会说吗?

小结:这两条线段都和9厘米非常得接近,所以都可以说成是大约9厘米。至于比9厘米长多少、短多少,我们以后再学习。

(4)那这张纸条的边有多长呢?量一量

它和那个数字比较接近,所以大约是几厘米?

再去量一量你刚才量到的不是整厘米的物体,看看是多长?

[认识大约几厘米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不是整厘米的现象,自然而然地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通过列举两条线段,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以“接近几厘米”来突破难点,然后再用所学的本领去解决刚才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5)完成做一做(出示)我们再来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a.先找一找并摸一摸各种东西的长。

b.量之前,请小朋友做一件事,做什么事呢?(出示“估计”)

指名估计橡皮的长、生独立估计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填写在书上。

c.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要来量一量。同桌一起去量一量并填写。

d.量好的小朋友把你量的结果跟你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

[这个练习是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个练习的指导上粗中有细,所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既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全课总结

1.课前我们用不同的工具量了课桌的长度,量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什么东西量,以什么做单位?下面就请小朋友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再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同桌两人一起合作。生操作

2.汇报量的结果:用了统一的单位厘米以后,小朋友量的结果怎么样?你觉得用尺量好不好呢?

3.课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教室里、学校里、家里面你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比较喜欢的东西,用尺去量一量他们的长度,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好吗?

[这一部分也设计是通过再一次测量课桌来总结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又做到了首尾呼应,完整了课堂结构。

板书设计:

量 长度

↓  ↓

短→ 厘米cm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