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数学竞赛:2017美国总统大选之争_生活中数学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场数学竞赛:2017...
首页>数学杂谈>生活中数学>一场数学竞...

一场数学竞赛:2017美国总统大选之争

2016-11-17 收藏

导读:美国大选刚结束,结果大家都知道吧?这查字典数学网小编末宝就不多说了。对于这个世纪之争,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作为孩纸的我们看什么呢?

大人可能更多的是会关注谈话内容或者选举结果,但是有那么一些小孩会关注美国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如果你遇到了孩子对这个问题好奇,你可以这么和小孩解释 ...其实里面有很多很重要的数学问题。

美国总统大选如同一场数学竞赛

美国总统选举过程漫长而复杂,由于美国采取的不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而是有复杂计算的间接民主,初选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投票规则,党代表票的计算方式也相当错综复杂。因此,美国总统大选可以说更像一场数学竞赛。

在“奇葩”的大选初选阶段,美国50个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规则,有的州是安静排队投票(Primary),有的州则是像辩论大会那样的党团会议(Caucus)。投票后,每个州的计票方式也不一样,搞到后来甚至投硬币也能决定!

由于美国实行间接民主,因此老百姓的票其实是间接地投给了党代表们,而不是直接投给总统参选人,这计算就更复杂了,每一个州都不太一样。以今年4月怀俄明州的民主党初选为例,当地人民的投票结果显示桑德斯狂胜希拉里12个百分点,但最后,输掉的希拉里却拿到跟桑德斯一样多的党代表票,计算方式实在是错综复杂,说多了都是泪……

选举结果是对选民意见的反映吗?

每到大选,美国社会各界就全体总动员。政治家当然是到处拉选票,各大媒体更是评论加民意调查加八卦候选人,各种招数都使出来吸引眼球。连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家也不例外。

2008年初的美国数学年会就有一个关于选举中的数学问题的报告,临近大选的那一期数学会刊又有一篇相关文章。文章中的一些例子很容易对大众讲清楚,我这里就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主要结论是:在竞选者实力接近的时候(各方支持者数量差不多),选举结果只是对选举规则的反映,而不一定是对选民意见的反映。

什么叫对选举规则的反映?这结论听起来怎么有点违背常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三个候选人A,B,C。11个人来投票,每个投票人列出他们对这三个人的支持程度,也就是给这三个人排一个从支持到不支持的序。结果如下:

如果选举规则是每人只选一个人,根据上面列出的表我们可以看出A会赢。只选一个人的结果是A>C>B(得票依次是5,4,2)。如果选举规则是每人可以选两人,然后再从前两名中挑出得票最多的(相当于初选加复选),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果是B>C>A(得票依次是9,8,5)。这个例子说明,同样的选民,同样的意向,因为选举规则的不同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还有一些地方(比如欧洲一些地方的选举)对意向采用Borda加权(起始于1770年)。

对每个意向表,第一名得两分,第二名得一分。最后把每个人的得分加起来看谁的分多谁当选。如果对上面的意向表采用这个Borda加权,我们得出另一个不同的结果C>B>A(依次得分是12,11,10)。如果用另外的加权方法,我们还可以得出别的不同结果。

同样的意向表,不同的加权,到底会产生多少个不同的结果?有定理说:

对N个候选人,存在一个意向表使得不同的加权会产生(N-1)*(N-1)!个不同的结果。

显然,对加权的限制是前面的权要大于等于后面的权。另外还要求最后一名的权是0。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有10个候选人(比如美国的总统初选),同样的意向表可以产生超过三百万种不同的结果。

有人说数学上证明的存在例子都是人为造出来的特殊情况,实际选举出现这种特例的机会是不多的。对这些怀疑者正好有另一个定理等在那里回答。该定理说:

如果有三个候选人,他们的支持度差不多(没有人有特别大的优势),则有大于三分之二的可能性(实际数是69%)选举规则会改变选举结果。

三分之二可不是一个小数,比一半大多了。也就是说当各方实力接近的时候,选举规则会改变选举结果的时候比不会改变结果的时候多一倍。

以2008年的大选为例,如果把全体美国人的意向列一个意向表,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不同的规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这个意向表不同的加权可以产生希拉里赢,或者奥巴马赢,或者麦凯恩赢。

这种现象并不只在选总统的时候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冒出来,甚至影响到你自己。比如你去面试一个工作,总共四个面试者,A,B,C,D。四个人每个人做一个报告。听报告的一共30个人。听完报告后这30个给出每人的意向表,结果如下:

假设你是D,根据这个意向表,你就没有戏了。因为只有一个位置,所以只有一个人能得到。按第一票算,其次序是A>B>C>D(得票依次是9,8,7,6)。显然A胜。正当他们准备打电话通知A面试成功的时候,C打电话来说他弃权,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另一个工作。初看起来,C排第三,他的弃权对只选一个人的结果不会有影响。其实不然,如果你把上面的意向表中的C都去掉,你会发现结果完全不同了。因为C的7票有2票给了B,5票给了你(D)。最后的结果是D>B>A(得票依次是11,10,9)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单就上面的这个例子看,任何一个人弃权都会改变结果的次序。对这样的混乱现象有人用混沌来形容。

最后再回到开始的那句话:在竞选人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选举结果是对选举规则的反映,而不一定是对选民意向的反映。

数学是一门潜移默化的学科,你会发现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它的影子存在,只要你足够细心,数学也是会很好玩的。更对趣味数学,敬请期待查字典数学网。


末宝带你游数学:

数学符号大全:英文表达你知道吗?

数学与生活:成都9岁学生纠错奥赛名题

高三复习计划:数学各阶段复习要点

每日一练:2015高考数学真题第25题分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