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几个轮子》教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需要几个轮子》教案

2016-11-10 收藏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依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体会记忆的策略,培养数感。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教材分析〗

需要几个轮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的内容。教材创设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填表表示探索的结果;再根据表中的数量关系,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这个过程是要学生经历的。学生已有学习5和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增强他们学习3的乘法口诀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日常生活中的数数,5个5个地数或2个2个地数是常见的,3个3 个地数比较少,所以学生对3的乘法口诀比较陌生,因此教材特别强调了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此外,还要注意到练习的安排,不仅要包括新学内容,还要包括前面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探索车辆与车轮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难以直观操作,所以笔者把教材中试一试的第一题摆一摆、说一说调整到填表之前,并改成画一画、说一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泉州市课改实验基地校,也是一所省示范学校,学校师生本着文明、勤奋、求实、进取的精神追求第一、争创第一。所任班级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行为,他们乐于实践、敢于创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三轮车吗?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三轮车与车轮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3的乘法口诀好吗?(板书:3的乘法口诀)

师: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3辆呢?9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呢?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二)直观操作,解决问题

1.画一画、说一说。

师:(分发一张画有9个方格的草稿纸)你们能在这张草稿纸上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一个方格表示一辆三轮车,在一个方格里,你准备画几个小圆圈代表它的轮子呢?请同学们来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同桌能互相说一说2辆车有几个轮子吗?3辆车呢?9辆车呢?

(评析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填一填,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每个同学都动笔把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动手填,教师加强巡视。)

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位学生填好的表格)需要几个轮子的答案,都可以从这张表格中找到。究竟需要几个轮子,取决于有几辆三轮车。

师:小组讨论一下,从这张表格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全班汇报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点:①轮子随着车辆的增加而增加;②每多1辆三轮车就要增加3个轮子。)

(评析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

(三)利用表格,编制口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利用表格,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

(请同桌同学互相交换课本,互相检查,再读一读,看口诀编得顺不顺口。然后展示一位学生所编的乘法口诀,让大家再读一读。)

师:乘法口诀会帮助我们做乘法运算,所以要把3的乘法口诀记牢。请想想,你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向大家介绍。

(在全班介绍交流时,特别要提倡或肯定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的方法。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

(评析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加强练习,熟练口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然后展示一位学生的作业成果,为全班提供一次反馈纠正的机会。)

师:现在用练一练的第3题,开展同桌两位同学的过河比赛。第一次比赛,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兔和小狗(同桌自己分配角色),它们过河都要经过四块石头,每块石头上分别有一道乘法算式,全部算对了,就是过了河。(提醒先完成计算的学生,再检查一遍。)比赛结束,同桌交换互相评价,让优胜者举手做一个表示胜利的手势。算得快的不一定是优胜者,只要他有一道算错,优胜者的称号就不能属于他;这时,同桌的伙伴可能成为优胜者,只要他计算不出错。第二次比赛,同桌两位分别扮演小猫和狐狸,给刚才比赛的失败者一次争取成功的机会。

(评析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都来欣赏第17页的数学故事,谁看懂了这个故事,并愿意说给大家听?

(这个故事的教育性不仅仅体现在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淘气诚实、不贪小便宜的好品质,更值得大家学习。故事最重要的情节是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帮助学生理解了故事的情节及意义后,再让小组合作解决淘气买书时遇到的数学问题:淘气买书应付多少钱?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谁愿意来说一说?(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重在激励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回家后,要做两件事:①把3的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听;②把今天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考考他们知道不知道淘气还给书店多找给他的钱是多少。

(评析低年级不布置笔头练习作业,但要把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后,教师可以恰当地布置一些家庭学习任务,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或反馈给老师。)

〖教学反思〗

在全班同学交流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能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加强记忆,如,三五十五记得牢,它加个3是三六十八,减个 3是三四十二;十个三是三十,减个3就是三九二十七等。可是班上的中等生――陈佳锋同学却持反对意见:老师,不要这么麻烦,把它背下来就可以了。乘法口诀太简单了,暑假的时候我就会背了。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背了起来。同学们像着了迷似地静静地听着,还不知不觉地鼓起掌来。而我却在思考:他能背得这么熟、记得这么牢,但会用吗?于是我接着说:佳锋,你能背得这么熟,老师为你高兴!老师想与你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比如我说三七,你能很快地说出二十一吗?我说三六,他想了一会儿才说十八;我说三九,他又想了一会儿才说二十七看着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插嘴了:老师,他背得熟,但回答太慢了。为什么回答太慢呢?什么原因?这个问题不仅引起学生的思索,也引起我的思考。后来佳锋同学自己说出了答案,他每次都是从一三得三开始背的。这难道不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吗?

为什么学生会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呢?课后,我与佳锋同学又进行了一次交流,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知识本身的原因。由于乘法口诀朗朗上口,便于孩子们朗读,因此,很容易造成孩子们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二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较差,就片面地增加课外练习,如让孩子抄加法表、减法表、乘法口诀表等等。三是教师教学的原因。有的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受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为了让学生记熟记牢,对孩子的指导有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四是评价导向的原因。当学生记得牢、背得熟的时候,有的老师经常提倡孩子们给予表扬。这样的评价虽然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树立学习信心,但也无意识地强化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

面对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让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防止简单、机械、单纯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发展与创新。最后,在评价中应该倡导与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让学生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案例点评〗

本〖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教师灵活使用教材。由于主情境图需要几个轮子没有以直观的三轮车展示,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于是教师对原教材进行了改编,即把试一试中第一题摆一摆、说一说改成画一画、说一说,并移到填一填的前面进行教学,这样调整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探究几辆三轮车与几个轮子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其中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学生利用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口诀的记忆。这些教学环节都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练一练第3题,设计成同桌的两次过河比赛,有创意。每个学生独立口算8题,在评价同桌时又口算了8题,他们的口算练习一题也没少,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与评价的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