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员一语破底_趣味数学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审判员一语破底
首页>数学杂谈>趣味数学>审判员一语破底

审判员一语破底

2016-10-28 收藏

采购员王某,以代买电视机为名,先后骗得外省9位顾客数额相等的现款。司法机关追查时,王某耍了个 "脱身法", 承认骗了9人的人民币共1984元,要求宽大处理。

审判员听了王某的交代后,略加思索,当即指出:坦白不 彻底,并单刀直入地说:"你诈骗的钱不是1984元,而是 6984元。"王某一听,吓得目瞪口呆,豆大的汗珠挂满额 头,因为他诈骗的现款确实是6984元。

为什么审判员能如此准确地推断出王某诈骗的金额呢?他既无未卜先知之术,又不是乱猜胡测的碰巧,而是依据逻辑知识正确推理得来的。

你能作出正确的推理吗?

答案:

 原来,数学上有一条规律:9乘以任何整数,其积无论是几位数,各位数字相加的和总是9的倍数。审判员正是以此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王某诈骗的钱,是9位顾客相等的数额(即是9的倍数);而把王某交待的金额每位数字相加:1+9+8+4=22,这不是9的倍数。所以,可以断定王某交代的金额是假的。接着,审判员又进一步推论:22+5才能构成9的倍数,可见王某交代的数额差5。如果把5加到个位,这不大可救 因为大的数字都交代了,隐瞒5块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把5加到十位数或百位数上,更不可能,因为十位数已经是 8,百位数已经是9。只有加到千位数才合乎情理。所以,断定王某故意隐瞒的5,是一个千位数,即把 6984元说成 1984元,以此避重就轻,既可取得坦自从宽的"优待"又可以隐瞒诈骗的大量金额,一举两得。谁知具有逻辑知识的审判员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终于机智地揭穿了王某欺骗手段。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