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
收藏
一次数学竞赛,准备了35支铅笔作为奖品发给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原打算发给每个获一等奖的人6支铅笔,发给每个获二等奖的人3支铅笔,发给每个获三等奖的人2支铅笔。后来改为发给每个获一等奖的人13支铅笔,发给每个获二等奖的人4支铅笔,发给每个获三等奖的人1支铅笔。那么,在这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 由题意可以知道,这次数学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人数总和前后是不变的。尽管改变了发奖办法,但是奖品总数还是35支铅笔。
根据“后来发给每个获一等奖的人13支铅笔”可以得出,获一等奖的只能是2人或者是1人,要是3人,那么35支铅笔只发给获一等奖的都不够。
假设获一等奖的是2人,按改变后的发奖方案,这2人共得到26支铅笔,还剩下35-26=9支铅笔,发给获二、三等奖的同学。假设获二等奖的也是2人,每人发4支铅笔后还剩9-4×2=1支铅笔,那么这1支铅笔只能发给获三等奖的1人。
用原来的发奖方案验算一下,获一等奖的有2人,要发给12支铅笔,获二等奖的有2人,要发给6支铅笔,这时还剩下35—12—6=17支铅笔。获三等奖的有1人,每人要发2支铅笔,这样就会剩下15支铅笔。显然,获一等奖的不是2人,获二等奖的也不是2人,获三等奖的更不是1人了。
假设获二等奖的是1人,这样还剩下9—4=5支铅笔发给获三等奖的同学,那么获三等奖的就是5人。这样按原方案发奖后还要剩下35—6×2—3—2×5=10支铅笔。由此可见,获一等奖的不可能是2人。
既然获一等奖的不是2人,那么获一等奖的肯定是1人了。按照后来的发奖方案发给获一等奖的1人13支铅笔后,还剩下35-13=22支铅笔,要发给获得二、三等奖的同学,这样可以算出获二、三等奖的人数如下表。
再用原定的发奖方案验证一下,获一等奖的有1人,这样还剩下35—6=29支铅笔,要发给获得二、三等奖的同学。按照上表获得二等奖的人数,看看获得三等奖的有几人。结果如下表。
比较上面两表就可得出,获得二等奖的有3人,获得三等奖的有10人。
答:在这次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的有1人,获二等奖的有3人,获三等奖的有10人。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47页练习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1.4二次函数的应用(1)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4.1比例线段(3)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4.1比例线段(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1.2二次函数的图象(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3.5圆周角(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3.2圆形的旋转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2.1事件的可能性(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3.4圆心角(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2.2简单事件的概率(1)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3.8弧长及扇形的面积(1)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58页练习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4.1比例线段(1)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48页综合练习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7.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2.3用频率估计概率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41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40页练习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1.4二次函数的应用(3)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2.1事件的可能性(1)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习题6.4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65页练习答案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62页练习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3.1圆(2)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3.6圆内接四边形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3.3垂径定理(1)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2 3.4圆心角(1)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本1 1.3二次函数的性质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