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新人教版三...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6-10-28 收藏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教材的处理:

在测量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来我也试着想把毫米和分米这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完成的,但考虑课堂上的时间问题,因为毫米的学习学生对于进率关系的迁移是比较有难度的,和米、厘米结合起来也要花许多时间,所以两课时合并一课时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我在修改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后,重新设计<毫米的认识>这节课,并且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中设计了涉及到各长度单位混合的题型。

二、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教室内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 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厚度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教学的前端复习旧知时,时间过长,应该尽量缩短时间尽快进入主题。

2、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因为事先自己在教学时没有强调也没有示范。此外自身在授课时语言表达也不是很完善,需要改进。每个段落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小结,在问问题时也有点累赘。

3、本节课在估测方面比较薄弱,应该也要仔细分析一下,还有在测量时用到的测量方法也得帮助学生复习一遍。

4、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由于我没有强调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学生容易把这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以至于把6、7、8、9毫米看成1、2、3、4毫米,试想如果我在介绍直尺,在直尺上认识毫米时就强调一下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长度的读法(倒着读,用几厘米减去几毫米 ),学生的掌握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该设想着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但本节课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时甚至抢了学生的话。作业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于学生。

长白中心小学 干璐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